这口桂花饼的味道里 藏着一个家族的南渡往事

2017-12-7 21: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47| 评论: 0

摘要: 2017年11月07日 09:38来源:浙江在线0人参与0评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逢中秋佳节,中国人的思乡之情总会被圆月触发,悠然绵长。何以解忧?对于衢江杜泽一带的百姓来说,桂花饼或许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


来源:浙江在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逢中秋佳节,中国人的思乡之情总会被圆月触发,悠然绵长。何以解忧?对于衢江杜泽一带的百姓来说,桂花饼或许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2017年的中秋节虽已远去,但54岁的杜泽桂花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单雪林,依然忙得应接不暇。他知道,现在的桂花饼已不仅存于中秋,而是属于四季的永恒美食。

32年前,退伍归来的单雪林,在衢江区杜泽镇创办了一间食品作坊,主营祖传的桂花饼。

拿桂花饼“送中秋”,倍有面子

只有吃饭的时间,才能让单雪林从匆忙的工作中稍稍解脱出来。离开作坊车间,穿过喧嚣的杜泽老街,单雪林看着熟悉的人间烟火在身旁掠过。多少年来,老街的容颜物是人非,可唯有那沁人勾魂的桂花饼幽香,依旧在风中飘荡流转……

32年前,退伍归来的单雪林,踏着改革的春潮,在衢江区杜泽镇创办了一间食品作坊,主营祖传的桂花饼。

彼时,杜泽镇上有二三十家糕饼作坊,每逢中秋,每家作坊都会推出各自的桂花饼。当地代代相传的外婆给外孙“送中秋”的习俗中,桂花饼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不过,在桂花饼出现以前,“送中秋”的当红名角其实一直是实心月饼,可在温饱都是奢望的年代里,做出来的月饼又小又薄,10个月饼叠在一起也没一个手掌长。中国人送礼讲究脸面,瘦瘦小小的月饼实在挂不住面子。

消费者的呼唤,倒逼了月饼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外形圆润鼓起如馒头的桂花饼应时而生。10个桂花饼叠在一起,高高一摞,喜气洋洋,送礼倍有面子。

桂花饼空心的秘密在于混合了麦芽糖的面粉,完全发酵后的面粉在麦芽糖的高温作用下,如同隆隆作响的战鼓,一发不可收拾。

现存的资料表明,杜泽桂花饼兴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它以饼面混合了桂花而得名。由于桂花饼空心,许多初见它的人在咬下一口后都禁不住惊叹,尽管也有人忿忿不平地嘲讽——这是金玉其外的“骗人饼”。

山寺月中寻桂子,桂花饼把中国人的桂花情结发挥得淋漓尽致。

桂花如雨纷飞落,此情可待成追忆

打从单雪林记事起,桂花饼便属百姓稀罕的“奢侈品”,几乎一直与鸡蛋同价。单雪林的父亲早年供职于杜泽镇供销社,常年从事于包括桂花饼在内的糕点制作。

儿时在父亲工作的地方,偷偷尝一块鸡蛋糕,成了单雪林最甜蜜的童年回忆。待到少年懂事后,单雪林和哥哥、姐姐们也常常在供销社帮父亲打下手。虽是父子,也是师徒,单雪林至今都对父亲对待手艺的敬畏与严苛,印象深刻。

“被骂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如果糕点做坏了,父亲便会让我们自己掏钱买回家去。”现在回想起来,单雪林渐渐理解了父亲身上的“工匠精神”,“毕竟,每一块糕点都来之不易,背后凝结着无数的劳作与汗水。”

早年时,桂花饼的所有原料几乎都是手工制成,每一个环节都有祖传的经验和诀窍。以采撷桂花为例,父亲曾告诉单雪林,要提前一夜给桂花树浇下两大桶水,然后在树下铺上一层塑料膜,第二天一早,只需轻轻摇晃桂花树,桂花便如雨下,一时间落花纷飞,香气袭人……

往事已成追忆,在食品工业化的时代车轮碾压下,桂花饼的桂花、麦芽糖等原料已经被市场直接采购的成品所替代,只剩下核心的制作环节仍由手工完成。

在桂花饼的发源地杜泽镇,桂花饼早已成了游子思念故土的乡愁符号。桂花饼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衢州市第二批非遗名录。

小小桂花饼,蕴藏着家国命运的跌宕起伏

单氏桂花饼作坊内,单雪林和糕点师傅们围坐在一张松木大桌前,低头熟练地完成桂花饼的一道道工序。如果不是主动问起,没人知道,这些师傅们其实都是单雪林的亲戚,从亲哥亲姐到外甥表亲,无不沾亲带故。

与大多数中国手艺的师承一样,桂花饼也是一般不传外人。单氏桂花饼传到单雪林时,有据可查的已是第三代,第一代是单雪林的大爷爷。

单雪林说,自己的家族籍贯并非杜泽,爷爷辈来自山东,大抵是那时兵荒马乱、硝烟四起,便逃难到了衢州龙游,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了逃避抓壮丁,单雪林的父亲又带着母亲迁往杜泽。

历经磨难的甜蜜味道来之不易,一路走来,风吹雨打,小小的桂花饼背后,竟然蕴藏着家国命运的跌宕起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桂花饼的香味只有杜泽人熟悉。受制于销量的低迷,当地的桂花饼作坊日渐减少。

望着同行纷纷关门,单雪林依然苦苦坚守着,他深知自己扛起的不是美食桂花饼,而是家族相承的荣辱与责任。

幸运的是,与当年的父辈一样,单雪林也奇迹般地等来了苦尽甘来。电子商务时代的降临,让桂花饼插上了翅膀飞向了大江南北,拯救了行将濒危的杜泽桂花饼。

29岁的单晋是单雪林之子,大学毕业后,如今在杭州工作的他,曾几次提出,想要辞职全身心投入单氏桂花饼事业,传承振兴这一非遗事业。

单雪林起初并不愿意,执拗不过儿子的他,最后只好退步说:“要做桂花饼,先成家。”

“做糕点是很苦的,一年到头没的休息,每天从清晨忙到黑夜,过去怕是连对象都找不到。”单雪林望了望墙上的空调感叹,“现在还算舒服些,以前夏天守着炭炉打着赤膊汗流浃背,冬天包着饼,手脚冻得冰凉……”

或许是苦了大半辈子,才让单雪林对桂花饼这份甜蜜的事业又爱又恨。

单雪林与姐姐相对而坐,这样的场景已经有几十年了。

这是游子对母亲的呼唤,是思念故土的乡愁符号

中国人吃月饼,意在祈愿家庭也能像满月般团圆和睦。无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人世间亦有悲欢离合。

衢江作家闻婷曾在一篇文章中讲述自己给时年90岁的奶奶送桂花饼的往事。她看着奶奶“咔嚓咔嚓”吃着桂花饼露出了笑容,不禁陷入沉思,她这样写道:

我不知道这小小的桂花饼是否勾起了她某些回忆,她这一刻的笑容,让我想起儿时田野中那个假扮成稻草人的自己。原来,这个世上,最能相通的便是舌尖小小的味蕾,世间的酸甜苦辣都从味蕾上经过。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哪怕有一天远离故乡,在遇见故乡味蕾的瞬间,思念的情愫便会蜂拥而至……

事实上,在桂花饼的发源地杜泽镇,桂花饼一直就像巽峰塔一样,早就化作游子对母亲的呼唤,成了思念故土的乡愁符号。

2010年5月,杜泽巽峰古塔轰然倒塌后,许多杜泽人都流下了悲伤的泪水。心痛不已的当地百姓很快自发捐款62万元,重建宝塔。

今天,巽峰塔早已重新屹立归来,塔下的杜泽老街,也在历经着近几十年来最大一次规模的复兴改造。

一切都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行,桂花饼也不再只是遗落乡间的美味。在2016年央视新闻微博发布的中国月饼九大门派中,桂花饼和邵永丰麻饼一样,一跃成为九大门派之一“衢式”月饼的代表作。

烤炉旁,一笼笼热气腾腾的桂花饼源源不断地出炉。对于单雪林和杜泽桂花饼的传承者而言,桂花饼的制作技艺或许还不会远去,但他们每一次用心的捏揉,最终都会融化大江南北食客的唇齿间。

想到每个人甜蜜的微笑回味,单雪林也就找到了自己坚守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秀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1 14:11 , Processed in 0.237538 second(s), 1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