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 13: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9| 评论: 0
2017-07-28 18:22阅读:354 原标题:山西发展文冠果的优势、现状及前景 付宝春 段锦兰 白志华 摘要: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油用、食用、药用、观赏等综合经济效益颇高;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贫瘠,是山区绿化、 退耕还林、提供生物质能源的好树种。山西是文冠果的适生区,且野生资源丰富,开展对文冠果的研究与开发,对促进山西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近年来,随着对文冠果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其诸多优势与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它的主要经济产品油脂已被国际公认为 是最有希望替代化石能源的物质。此外,文冠果的食用、药用、观赏等综合经济效益颇高;适应性强,耐寒、耐旱、 耐贫瘠, 是山区绿化、退耕还林、 防沙固土的首选树种[ 1]。 1 山西文冠果资源分布 文冠果在植物界属无患子科文冠果属单种属,多为小乔木或灌木。其原产地为我国北方黄 土高原地区,天然分布东自辽宁,西至甘肃,北起内蒙古,南至河南及江苏北部 (北纬33b~ 46b)的广大地区[2];集中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甘肃等省,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均有少量分布。在垂直分布上,文冠果主要分布在海拔52~ 2260 m,甚至更高地区[3]。 我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 34b34c~ 40b43c,全省地形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文冠果的 适生区。据初步调查,我省晋南、晋中、晋西北的大部分县(市)都有文冠果的分布,垂直分布在250~ 2600m,多数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调查 过程中发现文冠果花色以白色居多。文冠果大多数生长在向阳沟边或悬崖峭壁、岩石裂缝处,为小乔木或灌木,伴生树种有酸枣、臭椿等。代县、方山、兴县、大宁、榆次等地有成片的自然分布区,尤以方山县最多。在清徐县徐沟镇宁家营 村发现有一株至少在 500年以上树龄的大树,干周1. 5m,树高8 m左右。浑源境内有棵更大的文冠果树,由于无人保护,已被焚烧致死。据调查显示,山西境内文冠果资源分布范围广,种类丰富,这对今后文冠果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资源。 2 山西发展文冠果具备的优势 2.1 潜在优势 文冠果在我省分布较为广泛,是很好的生物质能源材料。文冠果的主 要经济产品为油脂,其种仁含油量高达52% ~ 66% [4],是制造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具有可持续再生能力。目前,在匮乏的可再生能源中,文冠果油作为生物柴油在化学分子构成、能源利用形态上均与化石能源非常相似,对常规能源有最大替代能力。文冠果油还可制成高级润滑油、油漆,可压榨一级绿色食用 油;其种壳、果壳可作活性炭、酒精等化工原料;一些花色特异、树体矮小的类型,具有良好的园艺观赏性,可作绿化树种。 我省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0.3%,特别是煤炭开采造成采空区面积和塌陷面积达8000km2之多,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生长不良。文冠果树耐寒、耐旱、耐贫瘠,非常适合山区发展种植,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文冠果产业发展,既能解决原料短缺问题,又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实现国家发展文冠果战略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 2. 2地域与资源优势 山西位于北纬34b34c~ 40b43c,境内从南到北基本都有文冠果的分布,说明我省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宜文冠果的生存,其生长进化以及形成的历史源远流长。初步调查显示,由于山西南 北气候生态条件差异较大,自然分布的文冠果野生、半野生群体必然形成种源上的差异[5],进而形成资源类型的丰富多样性,这为文冠果的品种 选育以及优良树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对加快良种选育进程提供了保证。 2.3 政策优势由于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越来越大,2006年全球的能源消耗中,化石能源占到74%,我国的比例高达93.8%。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据我国能源统计资料数据表明,石油探明储量仅可供生产15年,天然气仅可供生产30年,煤炭可供生产81年,形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发展 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政府在大力推广乙醇汽油,并有一套产品标准和配套的使用规范,但是由于生产乙醇汽油成本高,年生产能力仅在120万t左右,燃料乙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料路线的瓶颈。十五期间文冠果树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制造生物柴油的8大树种之一,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重点在北方建设文冠果能源林列入其中。文冠果已成为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战略树种。响应国家号召,得政府政策之支持,大力推进文冠果发展进程,前景非常广阔,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文冠果发展现状 我国对文冠果早在1200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作为经济林营造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的时期在20世纪70~ 80年代间。我国北方的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都有成片林栽培。据报道,全国现有文冠果5. 3万hm2,多数处于自然半野生状态,开花很多,但结实率低,有“千花一果”之说[6]。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进行了文冠果的引种尝试,并取得了成功。陕西蒲城、西洛川,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沙湾一带,甘肃平凉和内蒙古翁牛山两地以及青海河湟流域,河南嵩县,山东济宁和莱芜等地都相继引种成功。 文冠果一年植苗,二年见花,三年见果,是高产值、高效益的油用、药用、食用、观赏等多功能经济树种,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优质品种体系、探索丰产技术途径,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积 极保护、因地制宜扩大文冠果种植面积,有利于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 文冠果不但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可吸尘降噪、减少环境污染、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大面积营造文冠果林,还有利于提高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边际土地资源和贫瘠山区、丘陵、废弃地的利用率,可有效增加森林 面积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2 的功能及碳汇作用。总之,发展文冠果产业,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卓越。 参考文献: [1] 王力川.文冠果化学成分综合利用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 业科学,2006,34(9): 1850- 1851. [2] 高启明,侯江涛,李阳.文冠果的栽培利用及开发前景 [J]. 中国林副产品,2005(75): 56- 57 . [3] 马启慧. 能源树种文冠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J]. 北方园艺,2007(8): 77- 78. [4] 牟洪香,侯新村.文冠果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 3): 703- 705. [5] 马凯,高述民,胡青,等. 冠果雄蕊发育的解剖学及雄性不育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 5): 40- 43 . [6] 薛培生,沈广宁,赵小峰,等.文冠果栽培现状及发展前景[J]. 落叶果树,2007(4): 19- 22. 到2020年,我省将造林2000万亩 2017-04-14 03:40: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 【摘要】加快实施“两山”造林、推进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太行山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日前,省发改委下发《山西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就“十三五”期间我省林业发展进行谋篇布局。 加快实施“两山”造林、推进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太行山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日前,省发改委下发《山西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就“十三五”期间我省林业发展进行谋篇布局。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完成造林面积2000万亩(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和人工更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5%。 A 国土绿化造林1600万亩 生态园林村镇绿化2500个 加强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太行山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汾河等流域生态治理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全面构建以太行山、吕梁山和晋西北风沙区为主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增强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造林1600万亩,实施生态园林村镇绿化2500个。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扩大国家天保工程范围,将非天保区43个县、2个省直林局的1870万亩的天然林纳入国家天保工程扩大面积中。太行山绿化方面,在荒山造林中尽可能加大山桃、山杏、连翘、文冠果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的使用范围,在确保工程建设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工程经济效益,力求做到“造一片林,富一方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生态园林村建设活动,实现村庄绿化靓化,形成房前屋后花果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美丽乡村绿化格局。“十三五”期间新增生态园林村2500个。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区划分为3个建设区,Ⅰ区是晋西北黄土丘陵防风固沙防护林区、Ⅱ区是晋西黄土丘陵沟壑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防护林区、Ⅲ区是晋中南汾河流域水源涵养、农林复合经营型防护林区。主要任务是在保护和巩固好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扩大森林植被。启动退化林修复与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和未成林抚育等项目措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防护功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优化生态环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于2000年紧急启动的一项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植被保护、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易地搬迁等措施,达到从根本上遏制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建设范围由一期工程期间的13个县(区)增加到23个。 B 对25°以上陡坡耕地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是指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种原则,因地制宜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结合我省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现状,“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延长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年限,把巩固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增加森林覆盖率的重要载体和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同时,对25°以上陡坡耕地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我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布局和实施重点是吕梁山和太行山生态脆弱贫困区。下一步,退耕还林任务全面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做到应退全退、愿退尽退。 据了解,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布局在3个生态功能片区:吕梁山片区,涉及太原、忻州、吕梁、临汾、运城5个市42个县;太行山片区,涉及太原、忻州、阳泉、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8个市50个县;晋北风沙源片区,涉及大同、朔州2个市15个县。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综合治理的要求,以县为实施单位,集中规模进行布局和实施,确保工程建设成效最大化。 “十三五”期间,我省退耕还林建设内容包括上一轮退耕地还生态林补助面积294万亩,1472万亩次,退耕还林完善政策补助1725万亩次;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面积210万亩,512万亩次,完成造林200万亩,其中贫困县建设规模160万亩。 C 完成经济林400万亩 其中药用经济林30万亩 武乡连翘、运城皂荚、晋中文冠果……“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加快以干果经济林、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业建设,林业产值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力发展连翘、沙棘等灌木经济林,积极推进双季槐、皂荚等新型经济林,试点推广油用牡丹、文冠果等油用经济林,国家名、特、优干果经济林之乡达到17个,建成总规模达34万亩的高产优质科技示范园区,扶持培植形成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经济林产品深加工利用企业120多家。按照平均每年新发展干果经济林100万亩左右,总产值达120亿元的规划,为农民脱贫增收起到积极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省还将大力发展经济林,加大干果经济林比重,促进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培育林药、林畜、林菌、林果等林下经济立体式复合经营,探索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服务产业,设计精品森林游憩线路,塑造一批独具林业特色的生态品牌,扶持和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实现林产品就地转化,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采取基地化发展、规模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稳定红枣、发展核桃、做强仁用杏、花椒、柿子等传统干果经济林的同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经济林品种和特色经济林园区建设,扶持推广双季槐、连翘、翅果油树、皂荚、杜仲等药用经济林,试验发展大果榛子、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经济林。“十三五”期间完成经济林400万亩,其中药用经济林30万亩。 促进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通过有效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改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升单位产量和品种质量。对4—20年生干果经济林结果树,采取综合管理技术措施,提高产量效益。对劣质低产核桃、仁用杏等干果经济林结果树,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塑造品牌。“十三五”期间规划80多个核桃、红枣、仁用杏等五大干果经济林建设重点县和基地县,总规模650万亩次。重点对贫困县安排实施核桃、红枣、仁用杏等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综合管理任务548.5万亩次。项目区凡贫困户种植干果经济林,树龄在4—20年,且农户自愿,均可列入项目范围,连续实施3年。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和人工更新在内,我省共计划完成造林面积2000万亩,届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5%,森林蓄积量达到1.55亿立方米以上,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到“十三五”末,力争完成42万人以上林业脱贫攻坚。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4 06:22 , Processed in 0.208894 second(s), 1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