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苗木?哪些树种、规格、质量的苗木受市场的青睐?今后发展哪些树种有潜力?带着这些问题,德州花卉苗木协会近期了京津冀考察活动。 考察的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育苗企业、园林施工企业和苗木市场三大主体。育苗企业以河北传统育苗强市保定市、廊坊市为主,走访了定州、满城和霸州等地;园林施工企业以北京市的星河园林、京林园林为主;苗木市场则重点考察了在京津冀地区影响力和规模较大的天津蓟县邦均苗木市场。 此次考察活动中,所到之处,当我们问到什么样的苗好卖时,不论是育苗企业的生产者、园林施工企业的采购员还是苗木市场的经营老板不约而同地用“精品苗”三个字回答我们。 在河北省定州市,晨青园林苗木种植合作社定植的白蜡和丝绵木选用的苗木质量相当高,笔直的苗干、统一的定干高度,合理的株行距。苗圃负责人说:我这样苗子不愁卖不出去,也不愁卖不到好价钱。在天津蓟县的邦军苗木市场,当我们问到市场什么苗子时,接待我们的一位金老板说,市场现在就需要8公分的国槐,但质量要求严,必须是干直冒(冠)圆的一级树,开口就要两万多棵,随行的20名考察成员没有一人敢接这笔订单。 北京华源盛景绿化工程公司的房山苗圃基地培育的都是精品大苗,公司张总介绍,这里十几公分的栾树和五角枫,一棵苗子卖到几千元。他指着一棵做了标记的玉兰说,这棵玉兰已经被预定。大家啧啧称赞,有人说,今年春天,我一车苗也买不了几千元,除了起苗和装车费基本剩不下几个钱! 在途中队员们的互动交流中,许多队员都有这样的认识,现在苗木市场中,质量好的大苗子还是有市场的,可惜的是我们这样的苗子太少了,反而小苗、差苗太多了。有人当时就算起了经济账,培育精品苗和二、三级苗除了种苗以外成本基本是一样的,同样的土地租金、同样的人工和水肥管理,但收益却相差几倍、十倍甚至百倍。 我们怎么办?回去把品相差的苗子砍掉当柴烧?不,答案找到了。在保定市满城泳森苗木有限公司,他们把二、三级的国槐都截干嫁接成了金枝国槐和金叶国槐,把干型差的五角枫平茬培养成了丛生苗木,做到了废苗利用,提高了苗木附加值。 在北京星河园林的大厂苗木基地,负责人给我们看了同一树种不同苗源苗子的长势情况,同为山东苗,来自东营的苗子要比山东某地的苗子生长旺盛、生长量也大。无独有偶,河北保定满城区的一个育苗老板也向我们介绍了在山东某地买的苗子成活率低的问题。 通过交流和分析,我们一致认为,上述苗木成活率低和生长不旺盛的原因是选苗不当所致,这些苗子都是产自山东某地的“水肥苗”!据了解,为了促进苗木快速生长,这些“水肥苗”一年中施肥、浇水次数多达十几次,甚至更多。有的更是违背苗木自然生长规律,秋季还要大水大肥(速效氮肥)管理。 用这样方法培育的苗子长得快,但苗子的抗逆性却严重降低了。这种苗子卖出后,育苗户获得了丰厚收益,但购苗者却要蒙受重大损失。细想起来,其实受损失更大的应该是当地苗木产业,如此质量的苗木外地客户谁还敢要?因此,尊重苗木自然生长规律,合理水肥管理,培育壮苗,才是苗木经营长久的成功之道。以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心态从事苗木行业不会长久。 由此我们想到,协会要服务好会员的育苗工作,要做的事太多了。树立德州苗木良好形象、打造德州苗木品牌任重道远。 此次考察的企业规模有大有小,育苗面积小到一、二百亩,大到几千亩,甚至上万亩。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苗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苗圃经营的规模化。每个树种的苗子都有规模、有量。苗圃面积小的,育苗树种少,只选择一个或两个,走专业化经营的路子;苗圃面积大的,虽然育苗树种较多,但具体到每一个树种,也有足够的量。随行的夏津县国有苗圃王主任深有体会地说,苗圃发展必须要“一圃一品”或“一圃两品”,要有自己的主打苗木产品,形成自己的苗圃特色。 二是树种选择的乡土化。在河北和北京的几个苗圃里,看到的大多是五角枫、元宝枫、栾树、白蜡、国槐、丝绵木、油松等当地乡土树种。选择乡土树种育苗,市场大,风险小。据悉,在许多地方出台的园林绿化有关规定中,明确要求乡土树种的使用比例都不得低于70%。 发展乡土树种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发展乡土树种不等于排斥外来树种,但引进域外树种必须进行严格的引种试验;同时,发展乡土树种要多样化,不能单一化,只有重视树种的多样性,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点已被业内广泛认同。在德州,仅就行道树种而言,可以使用的树种多达十几个,而实际应用的却只有是法桐、白蜡和国槐三大树种。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在苗圃育苗树种选择上需要多动脑子、多做文章,也许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三是苗木生产的标准化。苗木的标准化不同于工业产品或其他加工产品的标准化,个人非常赞同《中国花卉报》一位资深记者的观点,他说,苗木的标准化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比如行道树种的定干高度的标准,就因树种、地域和使用习惯等不同高低不一,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北京星河园林大厂的一个苗圃,他们的白蜡定干就有两种高度,一种三米,另一种两米八,但每个标准的苗木都有很大量。如果从另一种角度理解可以把苗木的标准化界定为苗木的一致性、整齐性和可用性。只要一个标准的苗木能满足某一个客户或某一项工程的需求和应用,那么这种苗木的标准就是合适的标准,关键是要有量! 在这次考察中,细心的考察队员会发现,同一个树种在不同的苗圃定植密度不同,这涉及到苗木定向培养的密度标准问题。因为苗木的定向培育目标不同,定植密度也就不一样。比如白蜡,每亩定植110株的,是培养8—10公分的中等规格苗木,而每亩定植56株的,则是培养20公分左右大规格苗木。同样培育一个规格的苗子,法桐的定植密度要比白蜡小。因此,定植密度标准也是因树种、定向培育目标、管理水平等不同而不一致。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许多苗圃在定植苗木时,开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培育目标,前期定植密度普遍偏大,中期卖不掉或没有地移栽时又舍不得去掉,导致最后培养出的苗子没人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即苗木定植时,要有明确的培育目标,并按这个目标的要求合理定植;其次,对于已经处于密度过大的苗圃,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造,能移则移,能卖则卖,卖不掉又没地移的就要坚决处理掉。 四是苗圃管理的集约化。在当前苗木市场持续低迷的状态下,如何有效降低苗圃生产管理成本也是这次考察的一项内容。苗木成本大致分为土地租金、种苗成本、水电肥药等农资成本和人工管理成本等几大项,前两者成本一般是固定的,后两者是可变的,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要降低成本,就要从后两者上做文章,特别是要从人工管理上动脑筋。 在北京某园林苗圃基地参观时,苗圃管理井然有序。当问到有多少人管理时,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的公司有多个下属苗圃,每个苗圃平均面积在五六百亩,只设一个场长来负责整个苗圃的日常生产管理,在公司总部也仅设两名人员负责公司所有苗圃的管理事物。如此高效的用人管理模式闻所未闻。 该负责人当时就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他说,在北京,一个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七、八万元,苗圃育苗周期如果按五年计算,少用两到三个管理人员,一个育苗周期下来就可以节省百万元左右,无形中也就相当于多了百万元的利润。随行的一位队员感慨道,我们公司一个二、三百亩的苗圃,管理人员从主任到技术员、会计、保管、队长一应俱全,管理人员工资占到整个苗圃用工成本的一半还要多,这样的苗圃不亏损才怪呢。 机械化管理在这次考察活动中随处可见。由于人工成本高,多数苗圃的机械化管理程度相当高,从施肥、打药到中耕锄草的各个生产管理环节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水、肥、药”一体化等新技术逐步推广和起苗机等园林机械的广泛应用,管生产理成本将大大降低,苗木竞争力也随之大大增强。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5 09:35 , Processed in 0.260572 second(s), 1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