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低迷、苗子不好卖,是绿化苗木行业近几年一直难解的谜团。究竟是需要绿化的土地面积在减少,还是苗木供过于求,或者是苗木总量存在结构性矛盾?绿化苗木到底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的绿化苗木生产者。在近日举办的京津冀生态绿化与北方苗木生产对接交流大会上,专家们为参会人员带来了重磅信息,并深入分析了绿化形势、园林设计对苗木的需求、要求。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点领域之一。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绿化。因此,这项政策其实也意味着要多造林、多种树。 国家林业局在《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列入林业发展新格局。 从功能上,林业生态建设将构建“一圈五区”的安全格局,即京津保核心生态屏障圈、京北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水源涵养区、蒙辽防风固沙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沿海生态防护区。 具体到重点任务上,将实施大规模、大动作的造林绿化工程。在重点生态区域,将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五期工程建设(造林323万亩)、京津保三角区森林带建设工程(造林550万亩);在水源涵养林方面,将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1193万亩)、太行山绿化工程(造林458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造林60万亩),启动实施森林抚育工程(森林抚育250万亩);在防风固沙林方面,重点建设沿坝防护林带和农牧防护林网,千松坝、塞北和御道口3个百万亩生态林场;在沿海基干生态带建设方面,将新造沿海防护林210万亩;规划在河北、天津、山东、内蒙古、辽宁的132个县(市、区)建设国家储备林78.2万公顷。 如此巨大的造林绿化工程,无疑为京津冀及山东、内蒙古、辽宁、山西等地的绿化苗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董丽向参会人员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园林景观需求哪些植物。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逐年提升,建设郊野公园、滨河森林公园、绿道、增彩延绿工程、历史街区改造工程、小微绿地工程等,都需要耐旱节水、耐寒、适应性强、景观效果好的多种植物,如红霞杨、流苏、七叶树、椴、“丽红”元宝枫、溲疏、海棠类、文冠果、车梁木、梓树、楸树、崂峪苔草、青绿苔草等。在京津冀地区举办大型活动的园区,如冬奥会、2019延庆世园会、河北省级园艺博览会等,对各类绿化苗木也有大量需求,花椒、椴树、蒙古栎、白桦等都是适宜园区种植的树种。 “行业低迷是暂时的,现有苗木远没有满足绿化需求。”董丽说。乡土植物种类还有很多资源有待开发,应用到园林景观上的植物种类还很匮乏,缺少专类植物,例如岩生花卉、水生花卉、彩叶花卉、芳香花卉等,缺少袖珍型灌木,尤其是常绿类灌木。 苗木行业如何应对生态环境建设对植物材料的需求?董丽给出了一些建议:更新理念,因时而变;细分市场,专注特色;提高品质,注重信誉;结合学研,促进创新;政府协会,引导引领;设计施工,共同促进。她倡导苗木生产者积极参与到引领行业的行动中,并积极与园林绿化设计师形成良性互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形成良性互动,与研发机构人员形成良性互动,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宣传推介。 “十三五”时期,北京将在市域范围内,按照“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生态布局,着力构建“青山为屏、森林环城、九楔放射、四带贯通、绿景满城”的园林绿化生态格局。与津冀生态建设对接的是“一北”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一南”京津保地区森林湿地大版块。 北京“十三五”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包括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园林绿化环境、进一步扩大平原地区绿化生态空间、加强山区生态修复、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推进京津冀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等内容。其中,推进京津冀生态建设协同发展包括张承地区京冀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京津保地区生态建设工程、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从规划的角度,这些建设工程需要的都是绿色植物的支撑,而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绿化所需要的苗木是不同的。对于城市建设,所需要的苗木更趋向于品种多样化、观赏性更强;对于平原大面积造林,更需要的是乡土苗木,可大面积观赏、有色彩变化、生长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对于荒山绿化和矿山生态修复,需要适应性更强、更耐旱耐瘠薄、根系发达的乡土苗木,较小的苗木或裸根苗木;对于低效林改造提升,需选择适应性强、有一定观赏性如观叶、观花的树种,形成多层次、有景观效果的森林生态系统。 从园林景观设计师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苗源差强人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北京植物志》中记载北京野生植物有近1600种,然而北京平原地区真正可用的植物种类才几百种。尽管如此,设计师选用的乡土树种也往往没有苗源,如杨、柳、榆、椿这样的苗木都很难找到,一些乡土灌木如太平花、大花溲疏、溲疏、土庄绣线菊、三桠绣线菊、华北香薷等,在苗圃中更是少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契机下,绿化苗木产业仍然有光明的前景。行业人士要抓住机遇,看准方向,种好苗木,才能走出低迷,迎来成功。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1 21:12 , Processed in 0.196208 second(s), 1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