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狭窄,做了手术、放了支架就安全了吗? 虽然,不少朋友对医院、手术、支架等词语比较抗拒,但是,当患者突发心血管意外、血管狭窄率很高时,很多治疗方案就得采取手术、安装支架等。 血管狭窄是很多心血管意外的发生基础,因其阻塞了血液的运行、存在淤堵,便会导致心梗、脑梗等问题。 手术介入是非常直接的治疗方式,简单来说,支架可以将血管狭窄的地方撑起,这样血液便能继续供给人体。 但是,手术介入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后续不只需要长期服药,还可能再狭窄! 48岁的郑先生便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进而导致心绞痛反复发作的问题。 2013年4月,郑先生因突发心梗,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狭窄80%、前降支及回旋支闭塞,紧急进行介入手术、安装了3枚支架,后续一直服用抗凝药物。 7月,郑先生又到了北京的医院做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及回旋支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80%~90%,于是又植入2枚支架。 回忆起这半年的治病之路,郑先生可谓是感慨万千。不仅花销很大,期间还病痛不断,活动后时常发生胸前区闷痛,常觉得疲倦乏力。 这血管一直不断狭窄,又是放支架、又是要吃药,平常活动也受限制,生活是困难重重。 郑先生寻求中医治疗时,最初只求能让生活更自如一点,但未曾想过,经过半年中医治疗后,前降支原有狭窄处已降至约65%狭窄! 中医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首次看诊中医时,郑先生已反复胸部闷痛十个月有余,加重了1个月,常常感觉疲倦乏力、甚至爬上三楼就有气促的无力感,饮食、睡眠状况都一般,大小便正常。 刻诊:舌质淡红,舌苔薄,脉沉细。 在中医看来,血管狭窄是血瘀、痰湿的淤堵,西医的手术治疗,其实也是起到一个【破瘀】作用的。 但是,这却会损耗人体的正气、心阳,使得心阳不振、气机阻滞,由此更会促使痰浊、瘀血的交互形成,进而阻织心胸,这便是【不通则痛】。 因此,即使在术后患者也一直规律使用抗凝药物,这痰瘀阻塞血管也是难以杜绝的,便会在支架内再狭窄。 对此胸阳不振、痰瘀内阻之证,治疗时便要益气通阳、活血祛瘀。 见方:瓜蒌皮,桂枝,枳实,陈皮,郁金,香附,延胡索,红花,炙甘草,丹参,黄芪。 在第一次用药十剂后,郑先生胸部闷痛的症状已有所减轻,在随后的治疗中,针对病情的变化,会在原方的基础上稍作加减,疗效一直保持的非常正向。 这个治疗过程,从当年的2月持续到了7月,郑先生已经未见明显胸闷、胸痛,乏力的症状也缓解许多。 随后,他便又到医院进行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狭窄约65%。对比之前一直加重的病情,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总的来说,手术介入、植入支架这些手段,是非常紧急的救治手段,但由于是局部干预,对患者整体病情的治疗是有局限的。 中医的治疗看似行动较小,但确实立足于整体治疗、整体调节的角度,协调整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状态,以达到对患者整体情况的改善。 所以说,医生要治病却不能只看病,还需要会看人,关注患者的整体,从整体改善患者的病情、缓解患者的病痛。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5 20:54 , Processed in 0.189284 second(s), 1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