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葛根汤63条使用指征

2023-6-14 11: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8| 评论: 0

摘要: 经方葛根汤63条使用指征扎针埋线治疼痛2023-06-13 20:25广西陈世鸿,中医专业 医师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里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关注葛根汤【方剂组成用法】葛根四两 ...

葛根汤

【方剂组成用法】

葛根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经典原文汇要】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药证桂枝与白芍药—调和营卫,让营卫协调;桂枝芍药甘草葛根—调和营卫生津而治疗项背痛;甘草生姜大枣药对—保护脾胃;芍药甘草药对—生津缓急止痛;葛根芍药甘草—协同生津治疗痉挛;麻黄桂枝葛根—协同发散解除太阳表邪郁闭;麻黄甘草—消肿散水湿,这也是本方治疗风寒湿的机理,尤其是湿邪的原因。

辨证要点1、太阳表实病:无汗,怕冷,恶寒(或是恶寒发热)或是流清鼻涕,喷嚏,头项强痛(狭义太阳病)。2、脉浮紧(数)有力。 3、葛根汤体质:脸色偏暗,毛孔粗大,痤疮颜色偏暗,易形成瘀斑、瘀点。4、颈项强直,肩背,或是整个上背的某个部位强直疼痛,酸痛,不适应,没有恶寒或是恶寒发热的典型表现(广义太阳病)。5、女性患者常有月经量少、月经周期较长或闭经,有痤疮、斑。6、外感,或是吹风,或是衣服敞开就腹泻或是尿道感染等等表现(这里就特白说明,表证不单纯指体表,甚至包括为肠道,泌尿道等等部分。病机辨证 太阳表实热(表阳证与少阴表阴证相配对)1、面部疮疡:麻黄体质的女人,伴有痛经或是月经不调或者有面生疮疡,体壮,不爱出汗,酒糟鼻,面部脂溢性皮炎等。2、头面部五官科疾病属于太阳表实证者:比如鼻炎,耳鸣,中耳炎,眼睛结膜炎,耳聋。3、痛经:麻黄体质的女性实证痛经。4、皮肤病:荨麻疹,荨麻疹急性剧烈发作时;带状疱疹早期也有葛根汤证。5、治疗太阳表实证的面瘫,口眼㖞斜或是张口困难,面肌痉挛,口噤不得语。 6、醒酒。7、不明原因流泪。8、膝关节积液。9、痔疮疼痛(痔疮不光是热证,也有寒证)。10、麻黄体质的人疲倦时可以作为提神剂,治疗疲倦、犯困。

本方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方用葛根四两为主药,主治“项背强几几”。“项背强几几”,即为项背强痛的古代通俗说法。用现代语言描述,这是一种从后头部至后背部的肌肉拘急疼痛感,有时范围可达到腰部。同时多伴有头痛,头昏,眩晕等。患者有主诉头项强痛者,有主诉肩颈部酸重者,有主诉腰背酸痛者,也有但诉说头昏头重头痛者,甚至仅诉说全身困重者。医生可用手指沿其风池穴往下向脊柱两侧用力按压,两夹脊肌肉有抵抗感,患者可诉说疼痛感或酸重感。这种项背强痛感,一般多见于肌肉较厚实的患者。另外,头面部的乃至五官的许多病症所出现的头痛、头昏、头晕、耳鸣等不适感,也可以看作是项背强痛的延伸。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项背强痛一证,非葛根证所独有。栝楼桂枝汤证的“身体强几几然”,麻黄汤证的“身疼腰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头项强痛”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认为是“项背强几几”的延伸表现,临床应注意鉴别。

其证皮肤干燥,恶寒无汗,风寒表实证备,故于桂枝汤中加入麻黄三两,发汗祛邪。因其有筋脉失养的病机存在,不宜峻汗,故用桂枝汤做底方,敛阴和营,益中焦而助胃气。而不是选择了麻黄汤做底方加桂枝、葛根,其中道理自不必言说。若表虚证汗出、恶风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

若太阳之邪不得外解,内迫阳明,下迫大肠,使大肠传导失职,形成协热(表热)下利之证,宜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

【临床经验附识】

1.麻黄汤证,有项背强者(呕吐加半夏,咽干口苦者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或风疹,或带状疱疹,或荨麻疹,或口吃者……

2.发热恶寒无汗,腹泻或痢疾,里急后重,脉浮紧数者。

3.项强,或项背强,脉紧,或口眼歪斜,或睑下垂,或眩晕,或上肢麻木,或下肢无力,或失聪,或失音者。

4.鼻塞,脉紧者。

5.颈椎病,项疼痛、痠、僵不适,不论脉象,只要无汗者(加术、制附子)。

6.咽喉肿痛(扁桃腺炎、咽喉炎等)、腮腺炎、眼热肿痛等,项背强,发热恶寒,脉浮数者(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7.突发性耳聋,脉浮紧者。

8.头疮(加大黄)。

9.各种顽肿恶肿(加术、附子)。

10.眼肌痉挛、面肌痉挛,体质不虚,无汗者(加全蝎、蜈蚣、僵蚕)。

11.肩周炎、颈椎病、脊柱炎,体质强者。

12.下利有表证,无汗者。

13.麻黄汤证,有下利者。

14.太阳病,感冒发热恶寒,咽痛,脉浮数有力者(加桔梗、黄连、黄芩、栀子)。

15.年轻力壮突发腰痛,脉浮紧有力者。

16.脐上压痛,腹力不虚,脉有力者。

17.风湿病,指关节有数处稍发肿,晨起疼痛者。

18.肩周炎、颈椎病,脉沉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19.三叉神经痛、上腕神经痛,脉紧者。

20.面神经麻痹,发病初期,脉有力者。

21.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初期,恶寒、头痛、发热者。

22.儿童遗尿,体质强者。

23.眼病初期,红肿疼痛者(合葛根芩连汤;便秘加川芎、大黄)。

24.外耳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的初发期,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或头痛,脉浮者(渴或流脓者加桔梗、黄芩、黄连、黄芩、栀子)。

25.因感冒引起的急性鼻炎、鼻窦炎,在初期有头痛、鼻塞、流鼻涕、发热、恶寒者。变为慢性证及无发热者,使用亦佳(便秘者加川芎、大黄)。26.过敏性鼻炎,肩胛酸痛,无汗、体质强、易感冒者。

27.扁桃体肿大,鼻塞,或头痛,体质不虚弱者(加桔梗、黄连、黄芩、栀子)。

28.因鼻炎所引起的鼾声,实证。

29.乳汁缺乏,体质不虚,乳房充实,有窒胀感者。

30.带状疱疹、荨麻疹初发期,恶寒,发热,脉浮者(高热加黄连、黄芩、栀子,便秘加大黄)。

31.湿疹初期,无分泌物或即使有也很稀少,有发红、热感者(加黄连、黄芩、栀子)。

32.常流鼻涕而鼻下糜烂发红,不时伸舌转舐上唇或横指摸弄鼻下者。

33.牙龈炎初发期(加川芎、黄芩)。

34.肩酸痛,脉有力者(如脉无力者,合真武汤)。

35.下利,里急后重,恶寒,发热,头痛者。

36.项背强紧,无汗者。不论脉浮、脉沉。

37.顽咳,项背强、无汗者。

38.急性腰扭伤(如左下腹按痛,合桂枝茯苓丸)。

39.腰椎间盘突出,体格壮实者(如左下腹压痛,合桂枝茯苓丸)。

40.嗜睡,体质不虚者。

41.毒瘾,脉紧者。

42.重症肌无力者。

43.破伤风(加大剂量蝉蜕,服后温覆取汗,汗出者愈)。

44.咬肌痉挛者。

45.腰不可俯或不可仰,体质不虚者。

46.面瘫,较桂枝加葛根汤证体质强者。

47.肩背沉重,体质不虚者。

48.眼皮红肿痛甚,脉紧者。

49.两乳红肿疼痛,或发热恶寒,属表阳寒实证者。

50.背痛,背沉重、腰痛,体质强者。

51.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52.发热无汗而恶寒甚,体质实者。

53.头面部或身体上部皮肤病,脓水不止,而体质实,肤色偏暗、无汗者。

54.银屑病,体质实,无汗者。

55.男性性功能低下,体质壮实者。

56.各种关节疼痛或神经疼痛疾病,项背或痛或酸或沉重或拘急,无汗者(加茯苓、白术、制附子)。

57.湿疹,项背强、无汗者(加茯苓、白术、制附子)。

58.项背部痤疮、湿疹、疖肿(加石膏)。

59.本方证,有高热者(加黄连、黄芩)。

60.本方证,而口渴者(加天花粉)。

61.麻木,脉沉,腹力实,项背强者。

62.葛根汤证,头痛,与葛根汤当愈,若不愈者(加重方中桂枝剂量)。

63.本方证,服本方后出现咽干者(可加天花粉滋阴生津,不宜加石膏以免牵制葛根汤取微汗之作用)。

64.桂枝汤或真武汤证,而项背强且无汗者(合真武汤)。

65.下利便脓血,表阳寒实证。

66.痉挛性斜颈,无汗,体质不虚者。

【前贤方论撷录】

《伤寒附翼》:以桂枝汤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实也。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

加减以及合方运用1、葛根汤加茯苓、白术、附片(太阳太阴少阴病):相当于葛根汤加上真武汤,组方是非常美妙的,效果也非常独特。2、葛根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各种痹证,例如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背疼痛。3、葛根汤加小柴胡汤或是大柴胡汤(太阳少阳阳明病):外感或者发烧。4、葛根汤加桂枝茯苓丸(太阳夹瘀证):痛经或是痤疮、面部疮疡、月经病,或是脑血管病;葛根汤加当归芍药散亦可。5、葛根汤加双五汤(李可):太阳少阴颈痹或是肩背痹证。6、葛根汤加乌头汤:太阳少阴疼痛病症。7、葛根汤加川芎、桔梗、黄芩、石膏、辛夷:鼻炎,鼻痈,鼻息肉,鼻窦炎。8、葛根汤加苓桂术甘汤:外感风寒伴腹泻。9、葛根汤加半夏治疗咽喉痛,等于葛根汤加半夏汤及散。10、葛根汤加桔梗、枳实等于加上桔梗甘草汤、排脓散、排脓汤,治疗咽喉疼痛化脓。11、葛根汤加薏仁,用于葛根汤证伴有关节肿痛。12、葛根汤加荆芥、大黄治疗疳疮梅毒,头部以及其他部湿疹加芎黄散。13、葛根汤加肾着汤治疗太阳太阴腰痛身痛(表里双解)。14、葛根汤加温清饮治疗太阳合并阳明皮肤病。15、葛根汤加独活、地黄治疗产后中风。

16、葛根汤加石膏、桔梗、大黄,咽喉炎,耳下腮腺炎。

葛根汤运用细节 1、麻黄大于桂枝,但是有时候可以小于桂枝。 2、麻黄三两(45g)要先煎去沫,用麻黄凡是从12克开始就必须先煎去泡沫。 3、葛根四两(60g),有时也可以40g至120g,甚至300克、500克之多,一般不用去泡沫,治疗心血管病用粉葛根,治疗寒湿痹阻的痹症用柴葛根为最好。 4、葛根汤不单治疗太阳表实证的外感证;还可以治疗无外感的广义太阳表实证,比如皮肤病、妇科病、颈腰椎病,没有流鼻涕,也没有恶寒发热,只有某部位的疼痛、强直。方歌四三葛麻枣十二,三两生姜二桂草。类方鉴别1、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有汗外感,葛根汤治疗太阳表实无汗的外感。2、桂枝加葛根汤也可以伴有颈项强直疼痛,但是桂枝加葛根汤是在桂枝汤太阳表虚(有汗)的基础上伴有的颈项强直;葛根汤是太阳表实(无汗)的强直疼痛。3、麻黄汤也治疗太阳表实证外感,而且同时可以治疗咳喘;葛根汤治疗咳喘的效果差。4、大青龙汤治疗太阳表实不解伴严重烦躁;葛根汤不能治疗烦躁,只能解太阳表实证。5、桂枝人参汤的下利是表里双解,是人参汤所固有虚弱性下利伴有外感。医案举例1、葛根汤加麻附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严某,男,53岁,2016年8月17日来就诊。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不能站立,不能直腰走路前来就诊。患者两年前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经理疗、以及其他医生治疗均无效果,我用葛根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痊愈,后来因为保养不好复发而再次来就诊。现在症状为:体质中等,面黄黑而壮实,怕冷,不发热,不爱出汗,夏天出汗都比较少,一身疼痛,腰痛,臀部疼痛,刺痛,腿不麻木,吃饭纳差,胃脘胀,大便干燥,舌质白,舌苔白嫩,齿痕,头昏,疲倦,无精神,右脉沉滑,左脉沉弦。分析:体质中等,面黄黑而壮实,麻黄体质;怕冷,不爱出汗,不发热,一身疼痛,腰疼,广义太阳表实证;没精神,疲倦,脉沉,少阴病;胃脘胀,齿痕,头昏,大便干燥,太阴水饮证;这里有一个鉴别诊断,患者大病干燥,不要认为有阳明证,虽然大便干燥,但是纳差,阳明病一般不会纳差,舌质白,舌苔白,有齿痕,阳明的舌苔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所以本患者的便秘是太阴寒湿水饮所致。太阳少阴太阴证,选用葛根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如下:柴葛根90克,生麻黄30克(先煎五分钟倒掉水,用药渣),桂枝尖25克,炒白芍20克,炙甘草20克,生姜20克,大枣20克,制川乌30克(与生姜,炙甘草,蜂蜜先煎一个小时),白细辛30克(加了大剂量细辛整个药要敞开盖子煎煮),茯苓30克,生白术40克,威灵仙30克,土鳖虫20克(冲服)。三剂。一次加足够多的冷水,川乌、炙甘草、生姜一起先煎一个小时;然后其他药不浸泡再煎一个小时,分六次喝完,剩下药渣再煎泡脚。2016年9月6日二诊,患者吃完后能自由行走,回老家办事了一段时间,吃药后大便稀溏,生白术换成苍术,其他加大剂量,方剂和煎煮方法如下:柴葛根90克,生麻黄40克(先煎五分钟倒掉水,用药渣),桂枝尖30克,炒白芍20克,炙甘草20克,生姜30克,制川乌30克,细辛30克,茯苓30克,苍术20克,威灵仙30克,土鳖虫20克(冲服)。3剂2016年9月15号来三诊,患者完全好转,不想喝中药,要求丸药,入丸剂去细辛,丸剂不能加细辛,患者背心冷加附子。丸剂方药如下:柴葛根90克,生麻黄30克,桂枝30克,炒白芍20克,炙甘草20克,生姜30克,大枣20克,制川乌30克,茯苓30克,苍术20克,制附片30克,蜈蚣5条。两剂为丸。后记:患者吃完之后就没有疼痛了,没有继续吃丸剂善后,一年之后偶有疼疼,就来吃两幅,又不疼了,又不来了,疼了再来,每次基本就是葛根汤打底子有时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是加真武汤或是加《千金》附子汤,每次效果非常好,他自己感觉体质好了很多,他把这些方子当成间断养生方子。2、葛根汤加选奇汤治疗头痛眉棱骨痛丽某,女,41岁,云南人,2017年3月1号。主诉:流清鼻涕,眉棱骨处非常酸痛,眼睛也酸胀。流清鼻涕与眼睛酸胀的情况只要接触到中药粉就复发,严重时会导致咳喘、痰多、气不够用,甚至难以入睡。伴有恶风,怕冷,不出汗,头痛,身上有时也会痛,眼睛酸胀、痒、疲劳,多看一下手机就会痛,四肢凉,四肢无力,膝关节处怕冷,手指会麻木,口不干,口不苦,无口臭,嘴唇有点干,不想喝水,只能喝温水,不敢喝凉水,否则腹痛,大便偏稀,吃饭正常,没有胃胀及嗳气反酸,大便一天一次,大多数是初头干后面溏,小便清,舌质白,薄白苔,无齿痕,脉沉弱(学员自己摸脉反馈)。

当时我在街上办事,大致分析:流清鼻涕,怕冷,不出汗,身痛,头痛,眉棱骨酸痛,太阳表实证;大便初头干后溏,必须喝温水,喝冷水会腹痛,大便溏,手指麻木,太阴证;口不干,没有口臭,排除阳明证,口不苦排除少阳证,太阳合并太阴,葛根汤加选奇汤(选奇汤是针对眉棱骨酸痛的专方:炙甘草、羌活、防风各9克,酒黄芩3克(冬月不用。如能食是热痛,倍加之)《兰室秘藏》卷上)再加茯苓、白术,因在外面办事不方便开方,就让她根据我的思路开方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5 20:57 , Processed in 0.214572 second(s), 1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