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制为中药炮制法,即用酒作为辅料来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酒味甘辛,性大热。气味芳香,能升能散,宜行药势,具有活血通络、散寒、去腥的作用。 作用 1. 减毒 某些药物具有一些毒性,经过炮制后可以降低或减灭毒性,增加了用药的安全系数。 2. 去臭去味 有些动物类药材会含有特殊的气味,如果进行炮制后,可以去除药物的不良气味,使病人更容易服用。 3. 改变药性 某些药物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炮制后,可以使药性发生改变。 4. 提纯药物 某些药物经过泡制后,可以去除一些杂质,保证药品质量。 分类 1. 酒洗 酒洗是净制法之一。系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适宜容器内,加入多最的酒,略洗后随即捞出或用原液反复清洗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大黄“去皮,清酒洗”,并用于调胃承气汤中,认为“酒洗入阳明经”(《珍珠囊》),“酒洗至胃脘中”(《本草蒙筌》)。酒洗药物的过程中,酒浸入药物表面,部分进入内部组织,发挥净制、缓性、增效等作用。 2. 酒浸 酒浸是药材软化方法之一。系取净制或切制的药物置适宜容器内加入多量的酒,浸泡或浸渍药物一定时间,使其得以充分吸收的炮制方法。 《本草纲目》收录了30首养生保健酒,如黄精酒“主万病,延年补养,白发再黑,齿落更生”;生枸杞子酒“主补虚,长肌肉,益颜色,肥健”等。 《珍珠囊》有大黄“酒浸入太阳经”的记载。《本草蒙筌》有“酒浸过巅顶上”的记载。说明酒浸有升提药力,引药归经的作用。 3. 酒炙 又称酒炒,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生片),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的炮制方法。 多用于活血散瘀、祛风通络药物及动物类药物。 酒炙能改变药性,引药上行,缓和寒性,免伤脾胃阳气,并可借酒升提之力引药上行,而能清上焦邪热,如酒炙大黄、黄连、黄柏等。酒炙能增强药物话血通络作用,如酒炙当归、川芎、桑枝等,并有矫臭去腥的作用,如乌梢蛇、紫河车等具腥气的动物类药物酒炙后可除去或减弱腥臭气味。 4. 酒炖 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生片),加酒拌匀,置于适宜容器内,隔水炖制的炮制方法。 由于酒炖法是在密闭情况下加热,可避免酒在受热过程中挥发损失,因此,非常适宜于用酒蒸法炮制的药物。如酒熟地黄、熟大黄、酒五味子、酒山茱萸、酒黄精等。不仅能达到与酒蒸药物一样的炮制目的,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还可使药物气味清香,药性纯正,进一步提高药物质量。 5. 酒蒸 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生片),加酒拌匀,置于适宜容器内蒸制的炮制方法。 酒蒸法加热时间较长,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地黄“九蒸九晒”,加入的酒渗透到药物组织内部,可起到改变药性,如酒蒸地黄、大黄等;酒蒸后增强药物疗效,如酒蒸山茱萸、豨签草、五味子等;酒蒸后减少副作用,如酒蒸黄粘、肉苁蓉、大黄等;还可软化药材,便于切片,如酒蒸鹿茸。 6. 酒煎 将药物放黄酒或白酒中煎煮的方法。 用酒煎煮既利于药物成分的溶出,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又可激发方剂的辛散特性;同时酒在煎煮过程中逐步挥发,避免患者摄入过量酒精。 如《伤寒论》载炙甘草汤煎煮法为“以清酒7升,水8升,先煮8味,取3升”;胶艾汤“以水5升,清酒3升,合煮取3升”,二方中皆有大量的滋阴补血药,故佐以清酒,可通药性之迟滞,破伏寒之凝结。 ![]() 酒制中药10例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更宜酒洗亦三味,苁蓉地黄及当归。” 地黄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心》:“阴中微阳,酒浸上行、外行。” 《医学正传》:“生地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酒炒则不妨胃,熟地姜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黄之精微者。” 当归 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药类法象》:“先使温水洗去土,酒制过,或焙、或晒干,方可入药,血病须用。去芦用。” 易老云:“诸经头痛,俱在细辛条下,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肉苁蓉 肉苁蓉片使用酒炖或蒸制后即为酒苁蓉。酒苁蓉补肾助阳之力明显增强,多用于肾阳不足之阳痿,腰痛,不孕。 《雷公炮制论》:“凡使(肉苁蓉)先须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去沙土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有此,能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也。以甑蒸之,从午至酉取出,又用酥炙得所”。 《证类本草》:“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刮去鳞甲,以酒净洗,去黑汁,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极美好益人,食之胜服补药。……” 大黄 酒浸纸裹煨,切细拌炒,为末,再以酒拌炒熟。煨是炮制方法之一。将药物直接或包裹后放于炭火或柴火的余烬及其他受热固体辅料中缓慢加热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生大黄又名生军,四川产大黄又名川军,蒸制大黄又名制军,酒制大黄又名酒军。 《本草从新》:“(大黄)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若酒浸,亦能引至至高之分。” 生大黄泻下力猛,泻火解毒力强。用于正盛邪实证。 熟大黄泻下力缓。用于正虚邪实证。 酒大黄兼能散瘀,治上者,非酒不至,用于热毒上炎所致的目赤、口疮、牙痛、头痛。 淫羊藿 取淫羊藿加白酒浸泡或加黄酒喷匀炒干。 清初名医张石顽:“一味仙灵脾酒,为偏风不遂要药”。 黄精 取黄精洗净,加黄酒拌匀置罐内或其它适宜的容器内,密闭,置水浴中隔水炖,直至酒被吸尽,色泽黑润,口尝无麻味为度。 甘而平,无毒,入脾、肺经、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作用。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干咳少痰,须发早白、精血不足,内热消渴,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疲劳、抗氧化、延缓衰老、抗菌,对于治疗糖尿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注:黄精易助湿邪,脾虚有湿,咳嗽痰多及中塞便溏者忌服。 山茱萸 山茱萸性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能。酒制后借酒力温通,助药势,并降低其酸性。 如治疗肾虚遗精的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疗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的草还丹(《扶寿精方》)。 白芍 取白芍片,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炒时可以用麸炒法。每白芍片100kg,用黄酒10kg。酒制行经,止中寒腹痛。 《本草衍义补遗》:“酒浸炒,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与川芎同用,则泻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后重不炒。” 乌梢蛇 乌梢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酒炙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乌梢蛇也是祛风之要药,李可老先生有个乌皮荣蛇汤,治疗一般的皮肤病瘙痒、癣疹,效果非常好。 炮制方法: 唐代有炙去头尾,取肉炙过(《外台秘要》)的方法。宋代增加了酒炙制、醋制、焙制、酒焙制、酒煨制、酥制、药汁制、酒煮制、烧制等法。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制、清蒸制。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浸、酒炙等。 酒炙乌梢蛇的炮制方法为:取净乌梢蛇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乌梢蛇段,用黄酒20kg。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4 13:10 , Processed in 0.244770 second(s), 1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