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桂枝篇

2023-9-23 06: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3| 评论: 0

摘要: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桂枝篇扎针埋线治疼痛2023-09-21 10:17依据《神农本草经》所述桂枝功效主治,考察《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用药特点。桂枝治上气咳喘,主结气以消癥瘕积聚,主喉痹以利咽消肿,利关节以宣痹止 ...

依据《神农本草经》所述桂枝功效主治,考察《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用药特点。桂枝治上气咳喘,主结气以消癥瘕积聚,主喉痹以利咽消肿,利关节以宣痹止痛,补中益气以疗虚损不足。除此之外,还可调和营卫固汗出,温补心阳平惊悸,宣通三焦利水湿。其临床使用及配伍规律值得我们学习发掘

相传,在清朝的时候,有一户富贵人家,他的妻子得了伤寒,便请当时名医金慎之治疗,金慎之一搭脉,又问起病情,知道这是外感风寒,体表亏虚,所以患者有恶风,汗出,脉浮缓等症状。于是打算便选用《伤寒论》的群方之首桂枝汤,但是由于患者素来体弱,身体不耐药力,因此金慎之只给她用到五分的桂枝。

这富翁拿到了方子,便到当地的药房按方配药,谁知患者服用了以后病情却恶化了,第二天就一命呜呼。富翁很生气,于是向当地衙门告状,名医金慎之只能被迫对薄公堂。金慎之心中想:自己名字叫金慎之,就是警示自己一辈子行医要小心谨慎,我用药都是再三核对,反复思量,怎么会错呢?于是他就叫富翁把药渣拿回来,一盘查,发现桂枝用量数量远超不止五分,最后查出是药房里新来的学徒配错了药,学徒看到五分的桂枝,却以为是五钱,大手大脚把药抓好,却误伤人命。

富翁在妻子的坟墓旁修建了一座亭子,就起名为“桂枝亭”,以此悼念亡妻和警示世人。金慎之还根据这件事写了一幅对联解嘲:“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命。”

桂枝是经方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本经》)描述其功效为“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桂枝主咳逆、吐吸以治上气咳喘,多配伍厚朴、苦杏仁、麻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为代表方;主结气以消癥瘕积聚,常配伍桃仁、大黄,如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主喉痹以利咽消肿,多配伍半夏、甘草,代表方如半夏散、半夏汤、麻黄升麻汤;利关节以宣痹止痛,常配伍附子、芍药等,如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新加汤;补中益气以疗虚损不足,多配伍饴糖、甘草、黄芪,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竹皮大丸。除《本经》所载功效外,仲景运用桂枝经方还有新的发展,如配伍等量白芍以调和营卫固汗出,配伍龙骨、牡蛎以温补心阳平惊悸,配伍茯苓、白术、泽泻以宣通三焦利水湿。以经方分析《本经》中药物的功效,以《本经》推演经方的配伍规律,是解读经典奥秘的不二之法


药典之言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群经见智

【功效】

《药征》: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本草从新》: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治伤风头痛,伤寒自汗,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

《本草害利》:用桂枝发汗,乃调其营,则卫自和,风邪无容,遂自汗而解。故用治风寒、咳嗽有奇功,非桂能发汗也。汗多用桂枝者,调和营卫,则邪从汗解,而汗自止,非若麻黄之开腠理发汗也。

《本草求真》:桂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胁风,止烦出汗,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

《长沙药解》: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医学衷中参西录》: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必啜热粥,其不能发汗可知;若阳强阴虚者,误服之则汗即脱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配伍】

《药征》:

桂枝加桂汤证曰:气自少腹上冲心。以上一方,桂枝五两。

桂枝甘草汤证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苓桂甘枣汤证曰:欲作奔豚。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桂枝附子汤,证不具也。以上五方,桂枝皆四两。

桂枝汤证曰:上冲。又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苓桂术甘汤证曰:气上冲胸。以上二方,桂枝皆三两。

上历观此诸方,桂枝主治冲逆也明矣。头痛发热之辈,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枚举焉。

《本草易读》:

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治头痛发热,汗出脉缓。(诸方第一)

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炙草、白术、干姜治因数下后,下利,心下痞硬。(第二)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治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第三)

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白芍、桂枝、生姜、大枣治心下支结,微呕,肢节烦痛。又治心腹猝痛。(第四)

桂甘麻附汤,桂枝、甘草、麻黄、附子、细辛、生姜、大枣治心下坚如盘,症脉虚者。(第五)

桂枝茯苓丸,桂枝、白芍、丹皮、桃仁、茯苓治妊娠宿有症病,胎动漏血。(第六)

桂芍知母汤,桂枝、白术、知母、防风、白芍、生姜、麻黄、甘草、附子治肢节疼痛,脚肿头眩欲吐。(第七)

【禁忌】

《药笼小品》:阳盛之人,或挟暑热,下咽生灾。

《本草从新》:桂性偏阳,阴虚之人,一切血证,不可误投。

《本草新编》:太阳病,头痛而身热,此邪入于卫,而未入于营,桂枝虽是太阳经之药,但能祛入卫之邪,不能祛入营之邪也。凡身热而无头疼之症,即非太阳之症,不可妄用桂枝。即初起身热头疼,久则头不疼,而身尚热,此又已离太阳,不可妄用桂枝矣。且桂枝乃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汗之时,仍可发汗;无汗之时,不可发汗者,又不可不辨。伤寒汗过多者,乃用他药以发汗,以至汗出过多,而太阳头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恶桂枝能闭汗也。伤寒无汗,正宜发汗,乃发汗而竟至无汗,此外邪尽解,不止太阳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轻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无舛错,又何至动辄杀人耶。


【桂枝、桂心、肉桂之争及“去皮”一窥】

《本草便读》:桂枝即桂树之枝,故性味与肉桂相同,而主治略异,药之为枝者达四肢,故能走四肢,通经络,解散营分风寒,由汗而出表,较肉桂轻清气味为薄耳。

《本草害利》: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桂之气味最薄者为桂枝,亦称桂木,或密炙用。

《药征》:桂枝气味辛辣者,为上品也。李杲以气味浓薄分桂枝、肉桂,遂构上行下行之说,是臆测也,不可从矣。桂枝也,肉桂也,桂心也,一物而三名也。桂心之说,陈藏器、李时珍得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当年新生嫩枝,折视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陈修园之侄鸣岐曾详论之。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首部理、法、方、药兼备的医学著作,不仅开创了方证先河,还确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运用六经辨治疾病奠定了基础。深入探讨与还原仲景组方及用药特点,亟需摆脱目前对药物功效的一般认识,回归到当时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溯源其组方的实质,领略医圣用药的真谛。《神农本草经》(《本经》)虽托名“神农”所著,实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其所载药物的功效主治,是仲景创制经方的主要参考来源,《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特色均源于《本经》对药物性味和功效的总结。现代医家秦高凤等表示,以《本经》为蓝本和线索,还原经方的用药和配伍规律,可总结仲景组方思路。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前者共载方113首,用药91味,组方严谨,用药精当。其中,有41方为原方用桂枝,如桂枝汤等;有2方为原方去桂枝,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有3方为方后注加桂枝,如小柴胡汤等。《金匮要略》一书中,桂枝入方共56次,可见仲景运用桂枝可谓至臻至美,出神入化。日本《类聚方广义》谓:“仲景之方凡二百余首,其用桂枝者,殆六十方,其中以桂枝为主药者,垂于三十方。”桂枝的加减及用量变化更是体现了仲景用药的精巧。本文以《本经》中桂枝的功效为纲,通过归纳分析经方中桂枝的配伍规律,解读仲景组方和用药思路,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1 桂枝品类及性味之辨


《本经》将桂枝分为“牡桂”和“菌桂”两类。“牡桂,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菌桂,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仲景时代无桂枝、肉桂之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桂枝应包括肉桂。桂枝为桂树的干燥嫩枝,肉桂为桂树的干皮及根皮,两者虽同出一体,但功效同中有异。在性味上,桂枝气薄,肉桂味厚;在功效方面,桂枝主上行而发散,可助心阳,肉桂主下行而收敛,能补肾火。此暗含李东垣所谓:“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及许叔微云:“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镇重也;桂枝轻扬,治伤寒用之者,取其发散也”。其二者均具有温营血、散寒凝、辛开温通、振奋气血的作用。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桂枝功效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疼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病证。



2 桂枝的功效与经方应用


《本经》记载:“桂枝,味辛,温。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仲景经方运用桂枝之法多宗于《本经》之论,现举例分析如下。


2.1 主咳逆吐吸以治上气咳喘

2.1.1 方药

常配伍厚朴、苦杏仁、麻黄。代表方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

咳逆、吐吸均为呼吸系统疾患,病机属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桂枝性辛温,辛可宣肺解表,温可通阳散寒;厚朴性苦温,苦能降泄平喘,温可祛痰燥湿,两药配伍,通阳行气,降气平喘,可用于治疗夹有寒邪或痰饮、气机逆乱之咳喘。苦杏仁苦温,具有宣肺降泄的作用,桂枝与其配伍,辛温可散寒邪,苦温可降逆气,共同恢复肺脏的宣发与肃降功能。麻黄辛温,善行肌表,为解表发汗之要药。张锡纯认为,桂枝具有治疗上气咳逆吐吸的功效,既能协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增强麻黄止咳平喘。



2.1.2 医案

男,62岁,20191112日初诊。主诉:咳喘间作3年,加重1月余。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咳喘间断发作,因入秋后天气变凉,咳喘加重。现症:咳喘,微恶风寒,舌淡苔薄白,两寸脉浮紧。中医诊断为宿疾复感新邪之咳喘病,治以解肌祛风、降气定喘。处方:桂枝12g,白芍12g,厚朴15g,苦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4片,大枣5枚。7剂,水煎服。7剂药后,咳喘较前明显减轻,遂以丸剂调理善后,随访未复发。

按:《伤寒论》第19条:“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所谓喘家,指素有咳喘之人,常因新感外邪而诱发。故用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佐厚朴、苦杏仁,用其苦温之性降逆平喘。本方多用于体质虚弱的咳喘患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2.2 主结气以消癥瘕积聚

2.2.1 方药

常配伍桃仁、大黄。代表方为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4 08:51 , Processed in 0.259765 second(s), 1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