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子在改变世界!“以竹代石”全球爆火,多国排队采购 夏凉浮生 2024-12-08 11:55 山西 摘要 •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科学家探索用竹子代替水泥制混凝土,可减碳排。竹骨料混泥土抗压强度可达普通混凝土90%,竹子可再生且环保。竹子还用于制可降解塑料,出口额增。竹代水泥技术成熟或将革命建筑行业,推动竹制品市场。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水泥是建筑行业非常重要且常用的材料之一, 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 是支撑房屋的主体部分,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然而, 水泥的生产过程不仅消耗巨大, 还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每年全球因水泥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 是污染环境的一大元凶, 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 然而近日就有一则好消息传来, 有科学家正在探索用竹子代替水泥, 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这项成果非常令人期待, 让我们一同去了解一下竹子是如何能够替代水泥的。 竹骨料混泥土诞生。 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对竹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处理, 将其打成粉末状, 加入水泥中制成一种新型混凝土, 这种混凝土名为“可持续生物质竹骨料混泥土”。 有了这一混凝土, 竹子就有可能代替水泥, 实现“以竹代石”。 科学家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 这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达到普通混泥土的70%, 并且还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强, 最终可达到普通混凝土的90%强度。 但是这些都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实验与验证才能确定。 如果竹骨料混泥土能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那么建筑行业所面临碳排放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歼灭。 因为根据研究数据表明, 每一吨竹骨料能够替代3.6吨碎石, 幻氢水泥的使用量大幅度降低就能够减少建筑行业的碳排放。 生产水泥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焙烧石灰石的工艺,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而且石灰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材料, 失去了就不会再有。 而竹子就是一种可再生材料,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不仅能够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 还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是实现绿色建筑的良好途径。 竹子在中国的历史应用。 在中国, 竹子早已经融入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竹子作为建筑材料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随后各个皇朝也都使用过竹子作为建筑材料。 而在我国各地的古老建筑中, 也可以见到竹子的身影, 它们被用作屋檐、地板、墙体等部位, 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 还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 竹子的使用逐渐减少, 但是这并不代表竹子失去了价值, 相反, 竹子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例如轻质、坚韧、环保等。 然而, 如果能够利用现代科技对竹子进行改造, 使其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 那么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潜力将会被充分挖掘出来, 这对建筑行业和环境保护都是一项重大突破。 而竹子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不仅仅限于中国的古老建筑, 世界许多地区也在积极探索竹子的潜力, 因为竹子是地球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 其生长速度是木材的3倍, 并且竹林的建设成本较低, 这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竹子代替塑料的技术已经商业化。 近年来, 在可再生材料的研发中,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塑料, 这种塑料是利用竹子作为原材料, 通过先进的技术将竹子转化为可降解的塑料替代品。 这种竹子塑料不仅具备与传统塑料相似的性能, 而且在自然环境中能够快速降解,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这一技术的商业化大大推动了竹制品的市场需求, 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采购这种竹子塑料, 用于取代传统塑料产品,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材料, 在替代塑料方面的潜力被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 竹产品的国际贸易额也在逐年增加, 数据显示, 2021年我国竹产品的年出口总额达到了30亿美元, 这一数字是2005年的26.7倍。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竹子出口国, 主要出口地区包括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地。 竹骨料混泥土的市场前景。 虽然竹子代替水泥的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 但是一旦这一技术成熟, 将会给建筑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首先, 这种新型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将更加环保, 其次, 除了建筑行业以外, 竹子还可以在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家具、装饰等领域。 将竹子应用到这些领域不仅能够保护环境, 还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除此之外, 随着竹子应用的不断扩大, 我国的竹产品产业链也将逐渐完善, 这将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语 中国科研团队通过对竹子内部结构的处理, 提出了用竹子“以竹代石”的新型混凝土, 这一技术一旦成熟, 将在建筑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还将推动竹制品市场发展, 未来可期。 因此, 国家应对此进行重点研究, 推进竹子技术发展。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2 14:51 , Processed in 0.228503 second(s), 1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