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老中医:消风散重用蔓荆子治疗耳鸣有奇功 太极本草 2025-07-11 08:42 河北 导读 • 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 "耳鸣7天不愈?陈潮祖老中医巧用消风散,重用30克蔓荆子,3剂即见效。祛风解痉、补气通络,破解风寒闭阻耳窍之症,展现中医治疗耳鸣的独特思路。"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有用 陈潮祖老中医:消风散重用蔓荆子治疗耳鸣有奇功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荆芥穗、甘草(炒)、川芎、羌活、白僵蚕(炒)、防风(去芦)、茯苓(去皮用白底)、蝉壳(去土微炒)、藿香叶(去梗)、人参(去芦),各二两。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熟)、陈皮(去瓤洗焙),各半两。上为细末。 功效:祛风活血,理气化湿。 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目眩旋运,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痒瘾疹。 又治:妇人血风,头皮肿痒,眉棱骨痛,旋运欲倒,痰逆恶心。 用法:每服二钱,茶清调下。如久病偏风,每日三服,便觉轻减。 如脱着沐浴,暴感风寒,头痛身重,寒热倦疼,用荆芥茶清调下,温酒调下亦得,可并服之。小儿虚风,目涩昏困,及急、慢惊风,用乳香荆芥汤调下半钱,并不计时候。 肖某,女,27岁,2003年12月16日初诊。患者因耳鸣7天就诊,一周前,因不慎受凉后,出现耳鸣,伴头痛眩晕,恶寒发热,咽痒咳嗽。自服“通宣理肺丸”和“感冒清”等药物后,恶寒发热,咽痒咳嗽,头痛眩晕消失,但耳鸣如初。遂到某西医门诊求治,予以肌注“青霉素”三天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故求中医诊治。刻诊:耳鸣,耳痒,时有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闭阻,邪蒙耳窍。治法:祛风散寒,宜肺通窍。 处方:《局方》消风散加减羌活10g,防风10g,荆芥10g,薄荷10g,蝉蜕10g,僵蚕10g,川芎15g,茯苓15g,陈皮10g,厚朴15g,党参15g,蔓荆子30g。水煎服,每日1剂,3剂。 12月19日复诊:患者诉服1剂后,耳鸣明显改善,3剂后偶感轻微耳鸣,余无不适。继服2剂而愈。 本案患者耳鸣的发病时间仅为7天,舌苔薄白,脉浮紧,病初伴见恶寒发热,咽痒咳嗽,头痛眩晕,均为风邪上攻所致,治当祛风散寒,缓急解痉。 本案为何选用《局方》消风散为主? 陈老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中指出:“《局方》消风散所治有四:一是头昏、目眩、鼻塞耳鸣……”本案耳鸣之治,遣药当从祛风、解痉、补气与流通气血津液构思。本方组成正合此思路。 1、祛风解痉药 外感风邪与耳鸣有何关系? 风邪是从肌肤侵入肺卫,影响肝系少阳三焦,头颅内外膜络痉挛,营卫不和,因此出现了耳鸣、头痛、眩晕、恶寒发热、咽痒咳嗽。现代研究认为,耳鸣的发生,多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耳部微循环障碍,是因耳部微血管痉挛,血流受阻,故西药常用山莨菪碱、西比灵等解除痉挛。本方之羌活、防风、荆芥、薄荷既可祛邪外出,又可缓解膜络痉挛,一箭双雕。僵蚕、蝉蜕息风解痉,解膜原之挛急。遣较多祛风药,一则消除致病之因,一则兼顾组织结构,缓解痉挛,恢复耳部正常的血液运行。 2、补气药 党参助正祛邪。《诸病源候论》曰:“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本案患者耳鸣的发生,不能仅仅考虑到外因是感受外风,而忽视其内在的肺气不足这一重要内因。肺合皮毛主表。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才易感受外风,故用党参益气以扶助正气,祛邪外出。 3、流通气血津液药 陈皮、厚朴畅通三焦之气,茯苓淡渗利湿,川芎活血通络。现代医学认为,利水消肿、行气活血药能解除内耳前庭、迷路水肿,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局部淋巴回流,从而改善耳鸣。 陈老临证用药发现,大剂蔓荆子可有效缓解耳鸣、脑鸣等症,故本案重至30g。 复诊时,患者自诉服1剂后,耳鸣明显改善,3剂后偶感轻微耳鸣,续服2剂而愈。 古人曾言,耳鸣的治疗要遵循“实则泻肝,虚则补肾”的治疗原则。此证是因脉络痉挛,导致营卫运行不利。膜络属于肝系筋膜,膜络挛急,属于实证,实则泻肝,其言不谬。 特别提醒: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擅自试方。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4 04:27 , Processed in 0.224896 second(s), 1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