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药材种植大都亏损,那药材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高久恒说药材 2025-07-31 22:30 安徽 导读 • 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 "亳州冷库堆积如山的药材正诉说产业寒冬:当归价格从160元暴跌至25元,药农每亩倒亏2000元。资本炒作与产能过剩双重挤压下,甘肃陇南花椒却逆势上涨1.09%,科技种植让天麻生长周期缩短1年。当盲目扩种时代终结,唯有拥抱品质与全产业链的药农才能破局重生。"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有用 亳州冷库的焦烟味还未散去,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药材正默默讲述着这场席卷全国的产业寒冬。 甘肃岷县的药农老王蹲在地头,盯着刚挖出的当归,手抖得连烟都夹不稳。当归价格从去年最高的160元/公斤跌到现在的25元,他的账本上赫然写着:“每亩成本5000元,卖一亩亏2000元。” 同样的悲剧在全国各地上演。猫爪草从900元/公斤暴跌至60元;款冬花从800元/公斤跌至85元;连翘从270元/公斤滑落到50元...... 2025年,全国常用药材产能突破600万吨,比实际需求高出40%,仓库堆积如山,连门都关不上。 一、价格崩盘的惨烈现实 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前两年药材行情火爆,大量外行资本蜂拥而至,盲目建设冷库,如今亳州的冷库空置率已超过40%。为了填满仓位,有些仓库甚至收纳发霉药材,帮助囤货商伪造仓单骗取贷款。 价格断崖式下跌让药农和药商损失惨重。甘肃种植户老马在地头默默计算着账本:“一亩款冬花种植成本2000元,按现在价格出售反而倒亏3000元。”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药材烂在地里。 在湖北罗田,种植天麻的药农老周面临更残酷的现实:一亩地投入1万元,收购价却只有120元,每亩地倒亏3000元! 二、危机背后的多重推手 这场产业危机的根源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产能“大跃进”首当其冲。在高价诱惑下,全国掀起了药材种植的盲目扩张。新疆大规模种植板蓝根,河北扩大半夏种植面积,甘肃疯狂种植款冬花...... 这种非道地产区的野蛮生长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还严重损害了药材品质。新疆板蓝根因种植技术不成熟,以及人为因素,有部分区域有效成分含量仅达标60%;甘肃款冬花使用劣质种苗,产出的花头小如米粒,药企直接拒收。 资本炒作与政策挤压让情况雪上加霜。亳州一位老药商揭露了游资的套路:先垄断产地货源,再散布“减产绝收”谣言,人为抬高价格,最后高价抛售给接盘侠。 与此同时,新版《中国药典》将农药残留标准提高三倍,山东一批紫菀因重金属超标而被销毁。中成药集采政策更是将安宫牛黄丸价格压低至三折,九芝堂利润暴跌80%,原料采购价被砍掉70%。 玉林药市2025年7月的监测显示,市场疲态依旧,传统淡季效应持续发酵,价格呈现“跌多涨少”的态势。栀子、海金沙、蛇床子等品种面临产新量大、销势不佳的困境,持货商倍感压力。 三、寒冬中的逆势突围者 在一片萧条中,仍有部分地区和品种展现出强劲韧性。 在甘肃陇南,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挂满“红珍珠”,2025年预计总产量达11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05亿元。其成功秘诀在于科技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全市完成花椒低产园改造25万亩,嫁接换优40万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全国红花椒均价下行背景下,武都花椒价格指数逆势上涨1.09%,高于全国综合指数18.2%。 新兴科技项目也在为产业注入新活力。白银开工建设的中国文冠果大健康生物科技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8.44亿元,涵盖种植示范基地、精深加工、科研创新等五大核心板块。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5-50亿元,创造3000个以上就业岗位。 在贵州赫章,智能化天麻菌棒厂日产菌棒2.5万余棒,创新采用液体菌种培育技术,将天麻生长周期从传统3年压缩至2年以内,木材资源消耗减少超80%,产量却实现2-3倍增长。 甘谷县金山镇的智慧大棚里,成片的灵芝长势正盛。这个总投资4200万元的灵芝种植项目,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10万元,带动周边20户农户就业,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四、未来药农的生存之道 面对严峻形势,中药材还能种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改变种植和发展模式。 品质突围成为关键。数据显示,通过GAP认证的当归,价格抗跌性比普通货高40%。云南白药的车队驶进文山三七基地,区块链溯源系统紧盯每一株药材的生长过程,实现“从田间直接进药罐”,砍掉中间环节。 全产业链发展是另一条出路。陇南已开发花椒油、花椒酱、花椒精油、花椒香皂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当地企业年产鲜花椒油2000吨,带动椒农年均增收1.8万元。贵州黔赫堂药业正构建“公司+基地”的联动发展模式,计划建设天麻交易市场、开发功能性食品等多元化产品矩阵。 智慧种植显著提升效益。甘肃试点无人机监测和智能灌溉,将当归亩产从173公斤提升至210公斤;云南则发力电商直供,通过冷链物流将流通成本压缩30%。 政策引导也在发挥作用。国家《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方向:从“赌行情”转向“控质量”。如甘肃已试点5万亩保底价协议,华北制药以65元/公斤抄底3000吨当归,这个价格刚好让药农保本。 亳州药商老李咬牙清空了沙苑子库存,将亏损的钱投入到桔梗种植中。“涨跌十年一轮回,但土地不骗人。”他踢开冷库门口的猫爪草麻袋,头也不回地走向车站。 新疆烈日下,王老汉将一筐筐板蓝根倒进沟渠,烟头烫到手指也浑然不觉。这或许是这场药材寒冬中最无奈的注脚,却也揭示着产业转型的迫切。当盲目扩种的时代结束,只有拥抱品质、科技和产业链的药农,才能在下一轮复苏中站稳脚跟。 来源:信息来源于网络,由高久恒说药材综合整理。中药材产供销(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请认准我,将带您了解更多中药材产业链知识。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9-3 23:41 , Processed in 0.211097 second(s), 1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