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眩晕一症我们应该知道的知识(中)

2025-8-5 16: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 评论: 0

摘要: 科普丨眩晕一症我们应该知道的知识(中)fjtcmchm2025-08-03 18:29导读•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眩晕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病症的信号。中医千年智慧揭示:从张仲景到叶天士,历代名方精准辨证——天麻钩藤治肝阳上亢 ...
科普丨眩晕一症我们应该知道的知识(中)
fjtcmchm
2025-08-03 18:29
导读
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
"眩晕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病症的信号。中医千年智慧揭示:从张仲景到叶天士,历代名方精准辨证——天麻钩藤治肝阳上亢,泽泻汤疗痰饮眩晕,真武汤应对阳虚水泛。关键警示:中成药联用需避五大禁忌,如含朱砂制剂忌与西药同服。"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有用
【导读】眩晕不是一种病,它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可能是多种疾病产生的一种表现。上文就眩晕的概念、中医对眩晕的认识、眩晕的中医辨证以及眩晕的部分中成药,本期就眩晕的中成药应用互相影响、历代中医如何治疗眩晕进行阐述。


【眩晕的中成药应用互相影响】上期我们说了许多临床治疗眩晕的方药和中成药,但是中药或中成药之间也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素存在,因此在临床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相同成分占比超过一半的中成药,不建议足量联用,以避免重复用药;如:天麻钩藤颗粒与全天麻胶囊;左归丸与地黄丸系列;
2、含特殊组分的中成药,不建议使用,以避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如:化风丹(主含朱砂、冰片)与消栓再造丸(也含朱砂与冰片);3、解表药与滋补中成药不建议联用,以免滋补了病邪;如:补中益气丸与感冒清热颗粒;天麻首乌片与连花清瘟颗粒;
4、含有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成分的中成药不宜联用,要注意其相反与相畏;如:右归丸(含有附子)与眩晕宁片(含有法半夏);
5、中西药联全应用时也要注意其互相作用;如溴化物、含镁、铝离子等成分的西药与含有朱砂的中成药不宜联用;
【历代中医如何治疗眩晕】

(一)东汉·张仲景治眩晕方
1、《伤寒论》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伤寒头眩。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略)

2、《伤寒论》用真武汤治太阳病汗出不解造成的头眩晕。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略)

3、《伤寒论》用小柴胡汤治少阳病的头目眩晕。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小柴胡汤主之。(方略)
4、《伤寒论》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和天雄散治精血亏虚的头痛目眩。

【原文】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方略)
5、《伤寒论》用泽泻汤治因心下有支饮导致的眩晕。
【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略)
6、《伤寒论》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痰饮膈间有水气造成的眩晕。

【原文】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略)
7、《伤寒论》用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水气造成的眩晕。
【原文】妊娠,有水气,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方略)
8、《金匮要略》用茵陈蒿汤治谷疸眩晕。
【原文】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方略)
(二)东汉·华佗《中藏经》治眩晕方
1、用桑白皮、槟榔等治上痞的头眩目昏。
【原文】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

(三)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眩晕方
1、转载《海上方》用威灵仙头旋目眩。
【原文】崔氏《海上方》云,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此药朝服暮效,……。
(四)北朝·北周·姚僧垣《集验方》治眩晕方

1、转载《医心方》治风造成的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及头脑痛。

【原文】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防风枳实汤方。
2、转载《证类本草》用干姜加热酒治头旋眼眩。
【原文】干姜为末,热酒调半钱服。兼治头旋眼眩,立效。

(五)东晋·陈延之《小品方》用半夏茯苓汤和茯苓丸治眩晕。
【原文】血脉不通,经络否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也。觉如此候者,便宜服半夏茯苓汤,数剂后将茯苓丸。(方略)

(六)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治眩晕方
1、用人参汤治头眩屋转,眼不得开。
【原文】治头眩屋转,眼不得开方(《千金翼方》名人参汤)
2、用防风汤治风眩呕逆,水浆不下,食辄呕,起即眩倒。
【原文】防风汤治风眩呕逆,水浆不下,食辄呕,起即眩倒,发有时,手足厥冷方。(方略)

4、用防风汤治头风眩欲倒,眼旋屋转。
【原文】治头风眩欲倒,眼旋屋转,脑痛,防风汤方。(方略)
5、用茯神汤治风眩倒屋转,吐逆。
【原文】治风眩倒屋转,吐逆,恶闻人声,茯神汤方。(方略)
6、用小三五七散治头风,目眩耳聋。
【原文】治头风,目眩耳聋,小三五七散方。(方略)
(七)唐·王焘《外台秘要》治眩晕方
1、转载《千金方》用大三五七散治风头眩口㖞目痛耳聋。
【原文】千金疗风头眩口㖞目痛耳聋。大三五七散方。(方略)

2、转载崔氏好食黄土方治忽头眩晕,经久不瘥。

【原文】崔氏疗忽头眩晕。经久不瘥。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方。

3、用延年薯蓣[即山药]酒治风眩不能食。
【原文】延年薯蓣酒,主头风眩不能食。补益气力方(方简如下:薯蓣[即山药]、白术、五味子、丹参各八两、防风十两、山茱萸二升、人参二两、生姜屑六两)。上八味切,以绢袋盛,酒二斗五升浸五日,温服七合,日二,稍加,忌桃李雀肉等。

4、转《古今录验》太守独活散治风眩厥逆的目眩心乱、反侧若癫。

【原文】古今录验九江太守独活散,疗风眩厥逆,身体疼痛,百节不随,目眩心乱,反侧若癫,发作无常方。

(八)北宋·王衮《博济方》治眩晕方
1、用独活丸治风毒气上攻的头昏眩晕。

【原文】独活丸治风毒气上攻,头目疼痛,昏眩不快。利膈化痰。(方略)

2、用芎术汤治冒雨中湿的眩晕。

【原文】芎术汤治冒雨中湿,眩晕,呕逆,头重不食。(方略)
(九)北宋·王贶《全生指迷方》治眩晕方
1、用香芎散、桃红散治眩晕。

【原文】身如在舟车上,是谓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由肝虚血弱,则风邪乃生,盖风气通于肝。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左手关脉虚弦,谓之风眩,香芎散、桃红散主之。(方略)

2、用旋覆花丸治痰眩,即因痰而起的眩晕。

【原文】若头眩,发则欲呕,心下温温,胸中如满,由胸上停痰,胃气不流,盘郁不散,气上腾入脑,脑满则眩,关脉沉弦,或谓之痰眩,旋覆花丸主之。(方略)
3、用流气饮子、草乌头汤治阳气逆行的眩晕。

【原文】若但运而不眩,发则伏地昏昏,食顷乃苏,由荣卫错乱,气血溷浊(指混乱污浊或污浊的东西),阳气逆行。(《指南》云:此由邪客诸气,阴阳特厥,上者不得下,下者不得上,上下相隔,精神散乱)上下相隔,气复通则苏,脉虚大而涩,谓之气运,流气饮子、草乌头汤主之。
4、用芍药黄芪汤治肾气不足劳损的眩晕。

【原文】若但欲仰视,目瞑不能开,开而眩,唾出若涕,恶风振寒,由肾气不足,动作劳损,风搏于肺,肾气不足,膀胱不荣于外,故使强上瞑视。因其劳而受风在肺,故唾出若涕而恶风,谓之劳风,芍药黄芪汤主之。

(十)北宋·宋徽宗赵佶《圣济总录》治眩晕方
1、用枳实汤治风头晕倒眼旋。
【原文】治风头晕倒眼旋,脑项急痛。枳实汤方。(方略)

2、用防风散治风头眩、旋晕欲倒。

【原文】治风头眩、旋晕欲倒。防风散方。(方略)

3、用人参汤治风头眩,但觉地屋俱转,目闭不开。
【原文】治风头眩,但觉地屋俱转,目闭不开。人参汤方。(方略)

4、用防风汤治风头眩欲倒,眼旋脑痛。

【原文】治风头眩欲倒。眼旋脑痛。防风汤方。(方略)

5、用四神汤治风头眩晕,倒仆不定。

【原文】治风头眩晕。倒仆不定。四神汤方。(方略)

6、用菊花丸治风邪注头,头目俱晕,轻则心闷,重则倒仆。

【原文】治风邪注头。头目俱晕。轻则心闷。重则倒仆。(方略)

7、用薄荷散治风邪上攻的头目眩晕,心隔烦闷。

【原文】治风邪上攻。头目眩晕。心隔烦闷。薄荷散方。(方略)

8、用六神散治风眩烦闷,头晕转不止。

【原文】治风眩烦闷。头晕转不止。六神散方。(方略)

9、用芎䓖散(即川芎散)治风头旋、眼目昏痛眩运,倦怠心忪。

【原文】治风头旋、眼目昏痛眩运。倦怠心忪。芎䓖散方。(方略)

10、用芎菊散诸阳受风而致头目旋晕,目视昏暗。

【原文】芎菊散方治诸阳受风,头目旋晕,目视昏暗,肝气不清。

(十一)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眩晕方
1、用川芎散治风眩头晕。

【原文】川芎散治风眩头晕。(方略)

2、用钩藤散治肝厥头晕。

【原文】钩藤散治肝厥头晕,清头目。(方略)

3、用白芷圆治气虚头晕。

【原文】白芷圆治气虚头晕。(方略)

4、用羚羊角散治一切头旋头晕。

【原文】羚羊角散治一切头旋,本因体虚,风邪乘于阳明经,上注头面,遂入脑,亦因痰水在胸膈之上,犯大寒,使阳气不行,痰水结聚,上冲于头目,故令头旋。(方略)

(十二)南宋·张锐《鸡峰普济方》治眩晕方

1、用旋复花丸治因痰而致头眩欲呕。
【原文】旋复花丸:治头眩欲呕,心下温温,胸中不利,但觉旋转。此由痰饮饮聚上乘于脑,三阳之经不得下行,盘郁于上,其脉两手关上沉弦而急或细,谓之痰眩。宜此旋复花丸。(方略)

(十三)明·朱橚《普济方》治眩晕方

1、转危氏方用茯神汤治头目眩冒。

【原文】茯神汤(出危氏方):治喜怒忧思悲恐惊所感,脏气不行,郁结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伏留阳经,心中忪悸,四肢缓弱,翕然面热,头目眩冒,如欲摇动。(方略)

2、转《卫生宝鉴方》方用茯苓半夏汤治风热痰逆呕吐,或眩晕头痛。

【原文】茯苓半夏汤(出卫生宝鉴方):治风热痰逆呕吐,或眩晕头痛。

3、用蛇蜕饮治头眩晕,心闷,发作即欲倒。

【原文】蛇蜕饮治头旋心闷,发即欲倒。

4、用白术散治因风而致头眩晕兼心胸不舒。

【原文】白术散治风头旋,心胸不利。

5、用前胡散治上焦风痰而致头旋目晕兼不思饮食。

【原文】前胡散治上焦风痰,头旋目晕。不欲饮食。

(十四)明·龚信《古今医鉴》治眩晕方
1、用清晕化痰汤治因痰涎郁遏的眩晕。
【原文】清晕化痰汤(云林制)(方简如下:橘红一钱五分、制半复一钱半、白茯苓一钱、甘草三分、川芎八分、白芷七分、羌活七分、 麸炒枳实一钱、制南星六分、防风六分、细辛六分、酒炒黄芩八分)。气虚加人参七分、白术一钱;有热加黄连六分;血虚倍川芎加当归一钱五分。上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以此作丸亦可。

2、用黑将军散治因痰火太盛,眩晕难当。

【原文】黑将军散(秘方)治因痰火太盛,眩晕难当。用大黄酒炒为末,清茶调下,或用大黄酒浸,九蒸九晒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食后临卧清茶送下,神效。

3、用仙术通神散治风热上壅,头旋目眩,起则欲倒。

【原文】仙术通神散治风热上壅,头旋目眩,起则欲倒,即防风通圣散去麻黄、芒硝,加藿香、砂仁、甘菊花、苍术。如风热上攻,头目昏眩闷痛,痰喘咳嗽,依本方去麻黄、芒硝,加甘菊花、人参、砂仁、寒水石。

4、用芎归汤治血虚眩晕,或去血过多之后眩冒。

【原文】芎归汤治血虚眩晕,或去血过多之后眩冒。
(十五)明·张洁《仁术便览》治眩晕方

1、用二陈汤加减治眩晕
【原文】治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壳、黄芩、苍术、 羌活、白术、姜三片,水煎。

2、用芎归汤治血虚头痛眩晕。

【原文】芎归汤治血虚头痛眩晕,亡血过多者有之。

3、用头晕方治痰热(火)引起的头晕。

【原文】头晕方:利痰,清气降火。右手脉实大者有痰积。

4、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痰湿头晕。
【原文】半夏白术天麻汤。黄柏二分、干姜三分、泽泻、茯苓、天麻、 黄芪、人参、苍术各五分、炒神曲、白术各一钱、炒麦芽、半夏、陈皮各一钱,上每服五钱,姜三片,水煎服。

(十六)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眩晕方

1、用少阳阳明同治法治疗痰火引起的眩晕

【原文】徐某,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

2、用祛痰熄风健中法治疗内风夹痰引起的眩晕

【原文】内风夹痰:江某,脉弦动,眩晕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阳少旋,内风日怫。当春地气上升,最虑风痱。

3、用养阴熄风法治疗肝风引起的眩晕

【原文】肝风:张某,肝风内沸,劫烁津液,头晕,喉舌干涸。(方简如下:大生地、天冬、麦冬、山萸肉、阿胶、生白芍);陈某、肝风动逆不熄,头晕。(方简如下:九制首乌四两、甘菊炭一两、枸杞子二两、桑椹子二两、黑芝麻二两、巨胜子一两半、牛膝一两半、茯神二两)。

4、用羚羊角、玄参、连翘、郁金等治疗络脉中热,阳气变现,内风上冒的眩晕

【原文】络热:王某,辛甘寒,眩晕已缓。此络脉中热,阳气变现,内风上冒,是根本虚在下,热化内风在上。上实下虚,先清标恙。(方简如下:羚羊角、玄参、鲜生地、连翘心、郁金、石菖蒲。)或照前方去菖蒲、郁金,加川贝、花粉。

5、用滋阴潜阳法治疗阴虚阳升的眩晕

【原文】阴虚阳升:某(二四),晕厥烦劳即发,此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斯发矣。据述幼年即然,药饵恐难杜绝。(方简如下:熟地四两、龟板三两、牡蛎三两、天冬一两半、萸肉二两、五味子一两、茯神二两、牛膝一两半、远志七钱、灵磁石一两。)

田(二七),烦劳,阳气大动,变化内风,直冒清空,遂为眩晕。能食肤充,病不在乎中上。以介类沉潜真阳,咸酸之味为宜。(方简如下:淡菜胶、龟板胶、阿胶、熟地、萸肉、茯苓、川斛、建莲、山药浆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8-21 22:04 , Processed in 0.172591 second(s), 1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