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果业落后的生产力,即落后的产业观念、落后的组织模式、落后的种植技术,是制约我国果业发展的根本;这也导致了我国果业链的升级速度跟不上消费和竞争升级的速度,整个果业链正面临着效益在锐减,无法满足消费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局面。 而单就水果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特性来看,仅是把水果经营好就绝非一件易事。何况,从种出好果子到送达消费者口中的是好果子,需要从育苗研发,种子培植,土壤施肥,到果树管理,果实采收,采后商品化处理,再到贮藏保鲜,物流冷链等进行管控,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说是全功尽弃。 想想,做好一颗水果这当中需要历经多少的过程,以及还有果业自身不确定性的复杂因素等。果业门槛看似低,人人都可以进来,但做好的话难度相当高;毕竟果业即农业,是实实在在的高科技行业,也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关于这一点,也被很多人忽视或误解。不少生鲜水果创业者的失败,往往在于把水果行业还是想得太简单。 那么,出路在哪儿? 面临种种困境,如何更好地走下去?? 近几年是全民创业年,在笔者看来,每一个果业人都是一个创业者,个个拥有着十八般武艺,如能搞IT能种地,能做经营能做数据分析等。 但正如全民创业潮给我们的启示,创业者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各行各业之间,都在抱团、合作、融合,1+1>2的模式已成发展趋势。 所谓,一个人干不过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干不过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干不过趋势一样。果业的发展也需抱团,需要集上下游之力,纵横联合应才是出路。 以佳沛为例,1988年,新西兰的奇异果产业遭遇寒冬,为了整合分散的力量,抱团取暖,新西兰2000多户果农在政府的协助配合下,组建了一个统一的销售窗口——“新西兰奇异果营销局”。 最终,在这个统一组织的领导下,新西兰奇异果的生产很快走出了困境,并成功将奇异果销售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新西兰奇异果营销局并非政府机构,也不是行业协会,实为新西兰奇异果产业的龙头企业——新西兰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 今天,新西兰的奇异果,一度出现比我们国产的猕猴桃贵10倍的局面;奇异果和猕猴桃本是同根生,却命运大不相同,一个黄金价,一个黄铜价。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佳沛销售总额高达20亿新币(约合93.22亿元人民币),果农收入逾11.43亿新币(约合53.27亿元人民币) 。真可谓,一颗奇异果打遍天下。 笔者刚才说到,果业出路是联合,那么该如何联合?而更为重要的是,联合起来后,该如何发力?即,往什么方向去发力?? 无论变局怎么变,商业的本质永不会变。无论是实体(线下),还是电商(线上),无论是种植端,还是销售端,以好产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不会变。 种植端,种出好果子来,才能有卖个好价的基础;销售端,卖的是好果子,才能有基础卖个好价钱。不过销售端这个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让消费者能够认知到你的好。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好的产品还需要让消费者知道、了解,甚至是喜欢、喜爱;而这些均离不开对产品的品牌打造。如果说产品是物理满足,那么品牌则是化学满足,是消费者喜欢、喜爱产品背后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满足。 但当前,产品都不乐观,上游都不好过;而上游又决定着下游,下游的日子能好过吗? 综上种种,依笔者个人之见,我们或应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发力。 做好水果生鲜最难的地方在于产业链的整合,其根本原因在于流通的标准化、经营的标准化、用户体验的标准化,与水果天生极不标准化的内在矛盾。水果是生鲜品类中唯一的生鲜商品,但又是所有商品中最不标准化的产品。(水果是有着生命的,而生命又是无常的) 水果,尤其是国产水果,由于标准化程度低或标准缺失,导致用户体验参差不齐,是出口遇阻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水果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同一款产品,今天买到的是甜的,明天就是酸的,大小、口感、品质都不稳定,很难留住消费者。更有些消费者认为,口味不一致,就证明卖给他们产品的是黑心商家,作假售假。 所以,这也就出现了:在线上,生鲜水果电商的先行者易果生鲜,其平台主要销售中高档水果,其中进口水果的占比现已达50%。在线下,开创了水果连锁业态的百果园,2002年,其门店销售的进口水果比例还仅为10%,高达90%的水果都产自国内。但现在,百果园的进口水果份额已直逼60%,产品组成出现明显变化。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如前面所说,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水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进口水果的标准化程度高,用户体验相对容易保证;这也是国内水果时有滞销,为什么还一直进口国外水果的一大原因。而且说实在的,外来水果打败我们的,不光是优质,而且是优价。 (像在一些水果标准化程度高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超市水果很少有现称的,基本都是论个卖的。对了,佳沛奇异果也基本是论个卖) 而水果标准化程度的关键,是在于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好果子是种出来的,从种植开始就需制定标准,种植过程中实施标准,并按照标准进行管控和验收。 以百果园为例,其销售的国产水果里,90%以上都是基地直供,原因在于百果园通过自有基地种植及契约种植模式,保证了基地直供的水果按照百果园的果品标准进行种植,水果标准化从种子落地那一刻就已开始,从而从源头开始保障果品品质,最终保证用户体验。 在生鲜电商最近声音不太平的情况下,百果园这个实体大环境下的奇葩颇受关注——别人都在关店,百果园却要5年开10000家店。不过,笔者更为关注的是,百果园从开出第一家店到300家店,用了长达10年的时间,2012年的时候百果园的门店也不过才300家,从2012年后才开始快速扩张至现在的近1600家。 在笔者看来,百果园前十年的时间,主要是用在了解决水果标准化这一难题上,毕竟水果连锁本身对水果标准化的要求就更高;在百果园之前这一难题也没有人破解成功,这也是在百果园之前国内外为什么没有水果连锁先例的原因。在2012年后,百果园能够迅速发展扩张,相信也正是因为突破了水果标准化这一难题的缘故。 所以,笔者认为,果业联合后的发力,应先从果品标准化开始,毕竟产品是一切的基础,产品的标准化也是产品的品牌化基础。通过种植的标准化及商品化处理,提升我国的果品标准化。同样,生鲜电商,应先是生鲜,先是标准,而后才是电商;唯有标准的突破,生鲜电商方能破局。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3 12:48 , Processed in 0.182417 second(s), 1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