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促进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并于近日印发。 《规划》中不仅对各个区域的地貌特征、基质类型等实际情况作出详细分析,更罗列出了建设中将使用的主要树种,苗木宝资讯将重点内容整理如下,一起来看看。 规划背景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仑河口,全长18340千米,另有岛屿海岸线11558千米,涉及沿海11个省(区、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台风、海啸、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在总结前期工程建设经验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趋势、新要求,继续编制《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及时启动新一期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内容 规划范围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范围包括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34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4276.99万公顷,其中林地1832.9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86%。 总体目标 通过继续保护和恢复以红树林为主的一级基干林带,不断完善和拓展二、三级基干林带,持续开展纵深防护林建设,初步形成结构稳定、功能完备、多层次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分区布局 1、体系结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组成。 沿海基干林带分为一、二、三级 3 个建设梯级。纵深防护林指从沿海基干林带后侧延伸到工程区范围内广大区域的全部防护林。 2、分区布局:以气候带、自然灾害特点、行政单元为分区布局主导因子,从北至南,将工程区划分为环渤海湾沿海地区、长三角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 4 个建设类型区。在 4 个建设类型区中,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基质类型的不同,划分为13个类型亚区。 各类型区造林树种配置 环渤海湾沿海地区 本区是我国沿海生态较脆弱地区,极易遭受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受海水侵蚀影响,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本区以治理风沙、水土流失、旱、涝、盐、碱为主要任务。 辽中、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平原区 1、辽河三角洲海堤防护林 把迎水坡修筑成拦海防潮的石堤,在背水坡土壤含盐量小于 0.4%的沙质壤土选择沙棘造林;在土壤含盐量大于 0.6%的重盐土上,以柽柳为先锋树种,3-5 年后盐分可下降 50%,待土壤质地变为粉沙壤土后,再混交目的树种沙棘;沿河岸、干渠背水堤坡营造乔木旱柳,堤坝下部栽植灌木柳。 2、北方泥质海岸基干林带 选择 J172 柳、J194 柳、J333 柳、绒毛白蜡、刺槐、洋槐、臭椿、金丝小枣、冬枣、桑树、柽柳、紫穗槐、沙枣等耐盐碱乔灌树种作为造林树种。 辽西、翼东沙砾质海岸低山丘陵区 3、华北滨海沙质海岸防护林 选择根深、不易风倒、风折,固沙性能好、耐盐碱、耐瘠薄的树种,主要有刺槐、紫穗槐、柽柳、毛白杨、山海关杨、白蜡、火炬松、刚松等,条件好的地方可发展果树,如苹果、梨、葡萄等。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沙砾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4、辽东沿海针阔混交型海岸防护林 日本黑松与色木槭采用带状混交方式,各 2 行;樟子松与刺槐混交比:樟子松4行、刺槐 2 行;侧柏与沙棘混交比:侧柏、沙棘各 2行。 5、胶东半岛沙质海岸防护林 造林树种必须适应流沙环境,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海风、海雾、海浪,病虫害少,生长快,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较高的经济价值。乔木树种选择日本黑松、刺槐、毛白杨等;灌木选择紫穗槐、单叶蔓荆等;草本选择沙钻苔草等;果树选择苹果、葡萄、梨等。 长三角沿海地区 本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也是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危害影响较重的地区。本区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海防林防风护田、抗潮护堤、治理盐碱为主要任务。 长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平原区 7、江苏盐碱化沿海平原防护林 强盐碱化土壤(含盐量>0.4%)选择柽柳、刺槐、紫穗槐等;中度盐碱化土壤(含盐量 0.2-0.4%)选择苦楝、乌桕、桑树、意杨、良种柳、白榆、柏、女贞等树种;轻度盐碱化或脱盐土(含盐量<0.2%),选择香椿、柳杉、泡桐、水杉、淡竹、银杏、杜仲、柿树等。 造林时根据具体的立地类型确定树种及其混交方式,并注重推广优良品种,如35号杨、7号杨等。 8、杭州湾南岸新围涂区农田林网 海涂区土壤盐分和沿海大风等立地因子限制林木生长,环境较为恶劣,宜选择抗逆性强、能迅速成林的先锋树种,如杨树、喜树、白蜡、刺槐、海滨木槿、白榆、臭椿、女贞、侧柏、紫穗槐、珊瑚树、小叶白蜡、海桐等;对于立地条件已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的涂地,可选择一些抗逆性相对较弱,但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后继树种,如香樟、柏木、铅笔柏、大叶黄杨、桂花、枳壳、棕榈及桑树、梨树、葡萄、银杏、雷竹、角竹、早竹、哺鸡竹等。 纯林带:选择速生树种,如杨树、水杉等。成林迅速,整齐美观,防风效果较好。 混交林带:根据立地条件可选择杨树-刺槐、杨树-臭椿、杨树-女贞、杨树-臭椿-珊糊树、杨树-香樟等多种混交方式。 乔灌草结合:在营造杨树等高大乔木防护林时,应配置灌草植物。适宜的灌木树种有紫穗槐、海滨木槿、女贞、海桐、小叶白蜡等,配置方式如杨树-紫穗槐等,同时在边坡、排水沟、鱼塘四周带状种植多年生护坡草,如羊茅、龙爪槐、苏丹草等,形成复层空间结构,以防止海涂粉砂冲刷,改善生态环境。 果树林网: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适当发展经济防护林树种,如桑树、无花果、枇杷、柿树、枣树、葡萄、竹类(雷竹、角竹、哺鸡竹)、梨树。在鱼塘四周,营造小网格林网,面积应小于100亩。 9、沪东滨海湿地生态景观型防护林 沿堤坝、道路、水系设置防护林带。主要道路和水系两侧各设置50-100米宽的疏透式结构防护林带,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带状或块状混交,形成水杉、池杉、落羽杉-夹竹桃、海桐、海滨木槿,香樟、蜀桧柏、龙柏-红叶李、紫薇、日本珊瑚、女贞、合欢-小叶女贞、紫荆等混交类型。构成复层结构的森林防护网络系统。 东南沿海地区 本区是我国受台风、风暴潮严重危害的地区,以提高防护林抵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为主要任务。 舟山基岩海岸岛屿区 10、舟山群岛滨海平原海塘岸堤防护林带 该区淡水资源缺乏,洗盐速度较大陆缓慢,应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耐盐碱、抗风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树、白榆、臭椿、朴树、樟树、柏木、苦楝、女贞、刺槐、乌桕、棕榈等乔木树种,哺鸡竹、青皮竹等竹类,海滨木槿等灌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5-7-14 18:42 , Processed in 0.201658 second(s), 1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