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法,驱除癌毒

2023-6-14 21: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6| 评论: 0

摘要: 中医方法,驱除癌毒扎针埋线治疼痛2023-06-14 19:39广西陈世鸿,中医专业 医师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里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关注每年4月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 ...

每年4月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癌症至今仍是世界第二大致死顽疾,人们对它的畏惧始终存在。2018年全球有1800万例新发的癌症,死亡率达到50%以上。作为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很高。国家癌症中心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392.9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5个人确诊为癌症,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面对可怕的肿瘤,能否在它到来之前发现蛛丝马迹,在早中晚期又有哪些“驱瘤”方法?

肿瘤病人是病人中的特殊群体,承受了躯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对于肿瘤病人而言,不但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心灵上的呵护。有些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和他们交流时笑得和蔼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病人有什么困难力所能及帮助一点,这些对医者而言,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而已,而对病人而言,换回的可能就是健康乃至生命。

“肿瘤不是一个局部性的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正虚是肿瘤发生的根本。

《医宗必读》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现代人经常熬夜、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不节制、情绪大起大落,都会损伤“正气”,导致免疫力下降,成为肿瘤发生的内因。

关于肿瘤形成的原因,中医自有自己的说法,用三个字概括的话就是“虚、瘀、痰”,这些体内不良的产物随经脉而走,在全身各处凝结,而形成肿瘤的病灶本体。



久病则虚,虚可致瘀。李积敏(字慎言)先生在《“虚瘀痰毒水”病机论·论虚》中曰:“素问云:‘精气夺则虚’。虚者,正气虚损,阴阳气血营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

一些难治之症,比方说肿瘤,都是天长日久脏腑气血虚弱而形成的,气血虚弱就会导致脏腑运行无力,病程日久,机体受损,脏腑气血虚弱,即久病则虚。




久病多瘀,瘀生怪病。《说文》中指出,所谓瘀是血液停积造成的,不能通畅的流动。《内经》也称这些血为“恶血、留血”就是历代文献中所指的“死血、败血、坏血、老血”其实这些都是属于瘀血的范畴。

似于这种疾病,病程比较长久,会导致人体脏腑气血虚弱,气血运行无力而形成“瘀血、瘀带”,而这种“瘀血、瘀带”聚集在一起就会变成肿瘤和疾病,瘀也是导致人患上肿瘤的原因之一。




怪病多痰,变幻百端。《类证治裁》曰:“而痰则随之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痰。”

可见很多疑难杂症都与痰有关。肿瘤也不例外,由于病程的变化,人的机体产生阻滞或者阳气受损,就不能正常的转化成津液,使得体液停留积聚后来就形成了痰。在中医上,很多疑难杂症从痰入手进行辨证治疗,也是很有用的。




“虚、瘀、痰”三者在肿瘤形成中的关系


首先是由于而形成。

其中,痰饮是由于脏腑亏虚,导致水谷精微不能完全转化而来;而血瘀是由脏腑亏虚导致的血运失调,血液长期滞留于脏腑之间而成。

两种病理产物随经脉而走,在全身各处凝结,而形成肿瘤病灶本体。

另一方面,瘀血和痰饮的形成,也反过来进一步影响正常脏腑的运化能力,加重脏腑亏虚。

互相影响,不断使病情恶化,这也是肿瘤疾病治疗容易复发的原因。

癌毒是由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互相作用,机体阴阳失调,致使气滞血瘀,热结痰凝,病理产物聚结,日久则发生质的改变所产生。癌毒包括痰毒、热毒、瘀毒等。现代研究认为,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爱吃肥腻厚味、酗酒,或误食不洁、霉变食物,忧思劳累等都是导致消化道肿瘤高发的因素。

《活法机要》提出:“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癌毒肆虐,失去控制异常增生,大量消耗机体营养物质,脏腑功能衰弱,阴阳气血亏虚,则使其本虚;而肿块的存在及其浸润压迫等,有形实邪为标实,故本虚标实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病理基础。“中医中药的作用在于调动机体的一切潜能参与对肿瘤的调控,或及时纠正调控中的太过与不及,为机体对肿瘤的控制动能重新建立提供条件”,根据致癌瘤之毒的特异性、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尤其强调扶正的作用,以纠正失衡的体内状态,从而调动人体的抗病能力。

很多肿瘤病人,起病时症状并不典型,在诊断中需要注重留意小处病痛,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关节痛或杵状指。有的病人是关节痛和杵状指(习称鼓锤指)来就诊,之前当做风湿治疗,一直都不能治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顺带询问病人,有没有咳嗽、气喘、血痰或者胸闷,病人要是说有,那就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进行癌症检查。因为关节痛和杵状指是肺癌的症状之一,部分肺癌患者会出现肺癌性骨关节病,对于这部分患者,经过肺癌的治疗后,关节痛和杵状指也会缓解。

头面部浮肿。有的病人是头面浮肿来就诊,用过利尿消肿的方法,效果不理想。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询问病人,有没有咳嗽、气喘、胸痛、头晕脑涨等情况,如果有,一定要重视,必须进行癌症检查,检查胸部CT等明确原因。因为部分肺癌和纵隔肿瘤患者会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这些病人会表现为头颈和上肢肿胀。

贫血。有的患者会因为贫血就诊,经常觉得疲劳、面色苍白,血检发现是贫血,经过常规的补血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遇到这样的情况,会问患者大便颜色,如果有黑便,且伴有上腹胀满或胃痛时,就要警惕胃癌的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胃镜和腹盆腔CT等检查。

痔疮发作。有些患者经常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以为是痔疮发作,用了痔疮药物后还是反复出血。遇到这样的情况,会问大便有没有黏液,排便时有没有下坠感,大便次数是否增多,有没有发现大便变细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警惕肠癌的可能,要及时进行肠镜和腹盆腔CT等检查。

治疗肿瘤的法则

肿瘤,本质上是细胞的增生突变。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越长越大。这时,用辩证的论治方法,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60多年的临床工作,尤其擅长治疗呼吸和消化道肿瘤,在防治方面,他有“治疗肿瘤法则”。

1、扶正:肿瘤会消耗人体内越来越多的能量,所以必须扶正气,需要适当吃补气养血的东西,有利于扶正气。

2、祛邪:看具体肿瘤在哪个器官,进行辨证施治。日常食疗配合中医治疗会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扶正培本法。本法源于《黄帝内经》中的“虚则补之”。肿瘤患者中绝大多数属本虚标实,故治之大法应为扶正培本、抗癌祛邪。扶正培本法包括补气养血、健脾益胃、补肾益精等,在肿瘤防治中应用广泛,效果较好,目的在于增强机体抗病、防病及适应能力。常用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黄精、白术、淮山、熟地、天冬、麦冬、沙参、女贞子、补骨脂、巴戟天等。

理气活血法。肿瘤的发病原因多与气滞和血瘀有关,气机不畅,则津、液、血运行代谢障碍,积而成块,历代医家多认为积症、石瘕、痞癖及肚腹结块等皆与瘀相关,所以理气活血法是肿瘤防治的重要大法之一。常用理气活血药物有:柴胡、木香、陈皮、青皮、枳壳、枳实、砂仁、延胡索、桃仁等。

清热解毒法。恶性肿瘤的中晚期阶段,患者常有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等症,均属于邪热瘀毒症候,当以清热解毒法治疗。清热解毒药可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和水肿,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作用,同时清热解毒药又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为肿瘤防治常用的治法。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金银花、黄芩、七叶一枝花、紫花地丁、连翘等。

软坚散结法。肿瘤多为有形之肿块,中医肿瘤之命名如乳岩、肾岩、石瘕等,说明其有坚硬之意,经曰:“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软坚散结法常在扶正培本和攻逐邪气时兼顾使用,可增强治疗肿瘤效果。常用药物有:鳖甲、莪术、地龙、牡蛎、土鳖、瓜萎、海藻、昆布、山慈菇、浙贝、猫爪草等。

以毒攻毒法。肿瘤的发生是脏腑功能失调、蓄毒淤积体内导致,“痈疽痰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治疗肿瘤常用“以毒攻毒法”。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有抗癌抑癌功效,在正气尚未衰竭而能耐攻的情况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常用的以毒攻毒药物有:斑蝥(读音为máo)、蜈蚣、全蝎、水蛭、守宫等。

化痰祛湿法。痰、湿两者均为人体患病的病因之一,许多肿瘤都是由痰湿凝聚所致,治疗当以化痰祛湿为主。化痰祛湿法为肿瘤常用治法之一,又常与理气、清热、软坚、通络、健脾、利水等法相结合应用。常用的化痰祛湿药物有:瓜萎、半夏、山慈菇、象贝母、苍术、泽泻、茯苓、藿香、佩兰等。

养阴清热法。热毒易损伤阴液,所以阴虚内热为肿瘤常见的病因病理之一,养阴清热法对缓解肿瘤放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有较好效果。常用养阴清热药有太子参、麦冬、生地、玉竹、沙参、知母等。

肿瘤患者常用康复方

肿瘤患者术后会出现很多并发症,这时会选择中医药调理帮助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常用两个方子,有需要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体质选用。

1.放疗期间服用的汤方:鲜鱼腥草50克、鲜臭草50克、绿豆50克、大米50克煎服,每日一次。此方可以减少放疗的毒副反应。

2.化疗骨髓抑制可以服用的汤方:鹿茸5克、红参10克,炖服,每日一次,早上空腹服。适用于化疗后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下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4-5-2 11:07 , Processed in 0.068878 second(s), 1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