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总是要扶阳

2023-9-7 10: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3| 评论: 0

摘要: 中医为什么总是要扶阳徐小丽LittleLily2023-09-06 19:11广西徐万燕,中医科 医师 桂平市南木镇卫生院关注为什么要扶阳?现代人对于中医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思维。许多人认为中医重视清热、解毒,而忽略了扶阳的重要性 ...

为什么要扶阳?

现代人对于中医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思维。许多人认为中医重视清热、解毒,而忽略了扶阳的重要性。

清热、祛湿、解毒等方法都是暂时性的,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只是暂时性地让身体感觉舒服一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阳气的滋补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从阳的方面全面护理身体,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清热过程中,人体会失去部分阳气,让人变得虚弱,抵抗力下降,反而容易得病。因此,扶阳养生更适合我们日常养生。

损阳七宗罪

人们日常饮食、生活、工作中,很容易犯以下“损阳七宗罪”:

1. 睡眠不足,夜夜熬夜,伤肾。

2. 暴饮暴食,过量进食,损伤胃阳。

3. 沉溺于网络、电视,娱乐活动,消耗脾阳。

4. 懒散不动,容易造成血液循环失调,影响心阳。

5. 急躁易怒,心情不稳,可造成肝阳受损。

6. 一味追求凉爽,把身体浸泡在冰水中太久,损耗肺阳。

7. 过度接触辐射、压力、病毒等外界因素,损害肺、肝、肾阳。

这些“损阳七宗罪”非常容易引起人体阳气的失衡破坏,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人的性情对身体的影响

“性情和身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而言:

1. 快乐、愉悦的情绪可以激发身体阳气,使人健康长寿。

2. 愤怒、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容易损害心肝阳,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的发生。

3. 不良的人际关系、社交环境也会耗尽身体阳气,影响健康。

扶阳医学是在中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疾病的中医元素的特点和趋势,创新出的一种医学实践。扶阳医学是一种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中医的思想文化的具体临床体现。

我们把扶阳医学的概念定义为:“扶阳医学”就是以“经典著作”为基础性理论支撑,以“经方”为基本用药法度,以“阳主阴从,天人合一”为核心学术思想,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为基本辨证方法,重视人体阳气和自然规律在疾病治疗、预防和愈后保健方面作用的一种医学实践。概念中没有规定必须要用附子,也没有规定必须要超剂量使用附子

扶,在《说文解字》的注释是:“左也。从手夫声。”左,即辅佐、帮助之意。清代《经籍纂诂》中“扶”的主要含义有三种,一为“助也”,帮助之意;二为“护也”,保护、固护之意;三为“治也”,治理、调理之意。扶阳,顾名思义,就是扶助阳气、固护阳气,治理阳气于一身的高度总结。扶阳是对维护人体阳气功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医学实践和观念。

不使用附子也可以扶阳,不超剂量使用附子更可以扶阳,15克以内的附子也可以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我们有附子使用的严格要求和准确的临床应用指征,我们绝不是滥用附子,也绝不怕用附子。有些老师一听到“扶阳”,就要说附子有毒,就要说超剂量使用附子,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是没有完全理解扶阳思想的结果。

再次重申一下,超剂量使用附子不是我们扶阳医学所提倡的,那仅仅个别医家根据个人临床经验所为;扶阳文化思想绝不等同于使用超剂量附子等温热药这样某个具体治疗方法,也更不等同于一味地补充人体阳气这样单一的思路;绝不能被片面的曲解。

通过扶阳饮食

饮食是扶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卢崇汉先生提醒人们,阳虚体质的人要多吃温补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海参、人参等,尤其在冬季更需要多吃补品。

而阳盛体质的人要多吃清淡饮食,减少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避免过度刺激阳气。

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饮食方法,帮助大家护肾扶阳:

1. 冬天可以多吃羊肉、牛肉、鹿肉等温热性食物,有加强阳气的作用。

2. 夏天可以多吃鸡肉、鱼肉、虾、蟹等阳性食物,帮助身体排汗降温。

3. 大部分人可以适量食用海参、海带、紫菜等海味,不仅保持饮食均衡,也有益于阳气的调节。

扶阳文化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崇阳”文化为主线,包含了诸多“阳”的元素。夸父逐日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时候,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止渴,喝干了黄河、黄河支流的水却仍不能解渴,便想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到达,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易经》为古代哲学著作,乃中国哲学的总源头,更是《内经》阴阳学术思想之渊源。《易经》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系辞传》) ,“道”包含阴阳,阴阳就是道,就是规律和方法,天地万物之理,大而宇宙,小而一草一木,皆不外阴阳而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曰:“至载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乾,纯阳;坤,纯阴。由此看出,《周易》尤其重视乾元,认为乾元是自然界万物赖以资始的动力,此一元动,则天地日月皆动,而且是永恒的运动。并且认为阴阳是运动变化的,而推动其运动变化的动力则是阳气,即阳气起主导作用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思是说:阳气与人体的关系就像天和太阳的关系一样,一旦人损耗了他的阳气,就会不知不觉地减少寿命。所以就像天的运行离不开太阳的照耀一样,人也离不开阳气的温煦。因此,阳气具有像太阳一样的趋上的性质,同时为人体提供护卫的功能。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同样也是扶阳医学的精髓。有些老师说,不管是什么病症,在我们扶阳医家的眼中都是“阳虚”证,这种说法也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我们扶阳医家是最看中“阴阳”在辨证论治体系中作用的,我们以“阴阳为纲”来“判分万病”,这是对阴阳观念最好的体现。

我们扶阳医家同样追求“阴平阳秘”、“阴阳中和”等阴阳观念,我们扶阳医家也重视“阴”,但是我们根据当前时代的各种中医本位元素和疾病趋势做出的判断是“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黄帝内经》认为:阳化气,阴成形。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由能量、物质和信息构成的;同样人体生命也是由三种东西构成的:能量(阳),物质(阴),信息(生命反应);气(阳)就是能量,形(阴)就是躯体和物质,然后能量(阳)作用于物质的躯体(阴)产生生命反应(信息)。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把属阴的“有形之物”与人体有关的转化有机地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有形之物(阴)从体外进入体内的过程;第二是有形之物(阴)在体内运转代谢的过程;第三是有形之物(阴)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物质转化三过程)。

我们当今社会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饮食的物质基础已经不存在问题,并且绝大多数人都处于饮食物质极其丰富的条件中。所以我们当代人不缺有形之物的“阴”,而是大大的缺少推动这些“成形之阴”正常走完“物质转化三过程”的“气”,也就是化“气”之“阳”。这三个过程任意一个或者多个过程出现异常,那么我的身体就出现疾病,比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高血脂症,糖尿病、高尿酸症、缺血性疾病等等疾病,无不是因为“有形之物”转化异常的结果。

我们人体生命的运动是不是一个可以看做“机器”在运转呢?那么我们人体为什么不能长生不老?为什么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不能无休止地永恒地运动呢? 原因是不是和永动机类似?

永动机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条件,比如,绝对真空,绝对无阻力。如果一个转动机器齿轮失去动力,它就将会慢慢的停下。那么我们人体的生命运动也不是没有阻力的(情志的失常,饮食的失常,外邪的干扰等都是阻碍我们人体生命运动的阻力),如果没有一个持久有序的动力拉动生命的运动,那么我们人体生命的运动就会越来越慢,最终也会终止,就是人体生命的结束。那么这个持久有序的动力就是人体的阳气。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之生理阐述

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形式。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阳性热,所以可以化阴为气。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

道医认为,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人体的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属阴。而阴精和阳气可以互相转化,简单来说,阳有化气的功能,可以把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因此,阳以功能为主。而阴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己的身体物质,因此,阴以形体为主。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要依靠阳的气化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概括成“阳化气,阴成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4-5-2 07:43 , Processed in 0.078627 second(s), 1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