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细辛汤专攻肝脾寒实证

2023-9-15 11: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1| 评论: 0

摘要: 大黄附子细辛汤专攻肝脾寒实证扎针埋线治疼痛2023-09-14 21:54广西大黄附子细辛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是 ...

大黄附子细辛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是开温下法之先河的方剂,后世之温脾汤即以该方加减而成。

大黄附子细辛汤是论述寒实内结证治的处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一语道破天机:“腹满而痛,脾实邪也;胁下满痛,肝实邪也;发热若脉数大,胃热实邪也。今脉紧弦,脾寒实邪也,当以温药下之,故以大黄附子汤下其寒实。方中佐细辛者,以散其肝邪,此下肝脾寒实之法也。”明确地指出该寒实证是肝脾寒实。医家认为胁下“偏”痛,应为胁下“满”痛之意。笔者认为“偏”有动感,张仲景可能是指患者在剧痛时,向侧面挤压的动态,还可以解释为左胁下或右胁下痛,并非一定要两胁下俱痛,但是该胁下是指两胁以及腹部的病位而言。

对于“发热”一词的理解,多数学者用排除法,或者是推论而言。这里所说的“发热”,不是指的表证,也不是阳明腑实证。因为表证发热,其脉当浮;阳明腑实证发热,其脉当数。本证发热脉象紧弦,即由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所致。《成方便读》中曰:“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删补名医方论》引喻嘉言论曰:“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而挟阳虚阴盛之证,用附子泻心汤之法矣。其杂证胁下偏痛发热为阳,其脉弦紧为阴;是则知阳中阴邪上逆也,复立此温药下之一法。然仲景谆谆传心,后世领略者鲜。”对于寒实互结之证,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入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瘀阻,腹痛自然而生。然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大便不通也是该证所见。积滞阻遏,气机被郁,则生郁热。阳气不能布达于四肢,则手足厥逆。在临证中可见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证。治当温下,大黄味虽苦寒,但佐以附子、细辛之品辛散大热,虽寒性被制,但清热之效仍存,更可取其泻下之功。互制而不失其性,相补而共建其功,三药协力而成温下之剂。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又云:“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紧”者“坚”也,紧数相合则为弦脉;脉大者为阳,弦紧迟者为阴。对于寒而言,数脉是阴凝于阳之数,非阳气生热之数也。仲景公曰之“当下其寒”“阳中有阴,可下之”,是从其脉学理论中指出了温下的根据。然世人但知寒下一途,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

仲景公创温下一法,用于肝脾寒实一证。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方在泻下、抗感染、镇痛等方面确有佳效。柯琴、喻嘉言、吴鞠通等先哲对该方都有深入探讨。

大黄附子细辛汤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临床主治寒积里实,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者。也就是说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是较为对应的临证思维。

发热而脉弦紧,弦紧提示寒实,发热呢,当然就要和弦紧脉结合看,这样就可以得出有瘀血的结论。综合来看,就是一个寒积偏痛的意思。

这个大黄,谁都知道它攻下的功能,但是,它的清热功能和活血化瘀功能是很厉害的,绝对不能忽视。这既有利于这个大黄功能的把握,也有利于较为透彻实在的掌握这个大黄附子细辛汤。

这个大黄附子细辛汤针对的情况,是来自于阳气不足,脾胃虚寒,运化不良,腑气不通,久则水结成冰,蓄积不通,所以便秘腹痛,又由于虚寒之气逆抢胁下,所以就胁痛了。腹痛和胁痛,可合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但是必须合并便秘。

由于阳气不能达于四肢,病人还会出现手足逆冷。胃肠道的积滞,导致气郁发热,这是第一个,久郁会致瘀,因为气不行则血也不行,血瘀也会发热,因此,病人的发热,既有来自于气滞的一部分,也有来自于血瘀的一部分。

所谓的舌苔白腻而脉弦紧,是个寒实的指针。所以用附子温阳祛寒,大黄的清热化瘀荡涤,细辛的温散搜剔,合作来治这个病。

在仲圣的书里面,寒邪深伏阴分,用附子细辛来合作。所以阳衰而表寒实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衰而里寒实结用大黄附子细辛汤,一里一外,其对比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里寒实结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呢?寒非附子不可回阳,久积非大黄推荡不可去,而寒凝又非细辛不能散。所以要这样用。

通过原方比例看,大黄三两,附子三枚。这个附子的量,比麻黄附子细辛汤重得多。一般的附子,也就三十克左右一枚,跟汉制一两差不多。因此三枚附子的量应该是稍大于或等于大黄的量,大黄绝对不能大于附子的量,否则就会反了方向,影响回阳温阳了。而大黄相对于三承气,用量都要小些,这就充分强调了该方温阳的特质,这个不能乱。

这个大黄,它在峻下时,是后下的。在轻下和缓下法里,是同煎的。在大黄附子细辛汤里,这三个药是同煎的,所以在缓下的范围。仲圣对元气的顾护是非常在意的,附子和细辛是阳药,在人体里比阴药大黄跑得快,是温阳在先,攻下在后的,附子温阳,细辛开路,既顾护了阳气,又减轻了大黄攻坚的压力。

服药方法也很别致,“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也就是服第一次药和第二次药的时间间隔是半个钟左右。是持续攻击,推波助澜,有利于较快解决问题。这么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药方,其中却又大有深意,可见仲圣论广汤液时是何等的严谨细致。

这个四肢厥冷,我们很容易想到四逆散和当归四逆汤证里的“四逆”,四逆散的四逆是阳郁不达,需要舒展,而当归四逆,是血虚寒不载气阳,是运输力低下,所以要补血温经,通达阳气。

而这个大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一个寒实阻塞阳气,和四逆汤的阳气衰微还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大黄附子细辛汤,而非使用四逆辈。

那么,正常运用,便通厥回就可以了。如果便通而厥不回呢?当然可以考虑当归四逆,黄芪建中加味。如果便通后,持续稀溏呢?毫无疑问要建中益肾,调整过来。

其实圣人给的是方向和思路,真正的细节管理在于自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4-5-2 12:27 , Processed in 0.064735 second(s), 1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