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引火归元用之于临床?

2023-9-20 16: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2| 评论: 0

摘要: 如何将引火归元用之于临床?徐小丽LittleLily2023-09-19 09:19广西“引火归元”是从《黄帝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治疗思想延伸而来,主要针对内伤疾病中属元气虚损、无根之火上浮者。引火归元的基本病理过程在 ...

“引火归元”是从《黄帝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治疗思想延伸而来,主要针对内伤疾病中属元气虚损、无根之火上浮者。引火归元的基本病理过程在于元气 (原气)和君相之火两大方面的消长生克矛盾,其治疗目的在于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元气运行不失常度。


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引火归元,也称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引火归原的“火”,又称“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 “浮阳”、“浮火”等。

“相火”一词源于《内经》,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间·天元纪大论》)之说.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君火和相火在人体内,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命门相火与心之君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


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兴衰之道由此也。故七节之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相火系于命仃,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肾藏真阴而离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若肾的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的病理状态。


综上所述,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所以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张景岳指出:“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原之二也”。

阴虚之火,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颧潮红,或面目升火,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系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


阳虚火浮,所谓“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在临床上呈现出两组相反的症状:一是肾阳虚,是疾病的本质: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泄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如果临床上单纯出现上述症状,阳虚的辨证并不为难。二是虚火,是疾病的假象,如《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临床上一般分为三种,即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



命门、元气及相火概念

命门为下焦元气能始。元气由先天下焦、后天中焦共同生发,化为宗气、营卫之气等,灌溉营养一身。相火本为元气之动变,为生发之气。


元气本为真水及相火 (动气) 共同的原始,同时元气和相火 (贼邪) 在病理方面具有制约关系。当元气虚损或由于内伤及外感导致相火亢盛,便需要制约相火,此为 “引火归元”应用的基础。引火归元的 “元”并不单纯指元气这一概念,而是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使一身气机运行有度可循,升降相得。


引火归元的第一层次:脾肾虚损,元气不固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命门元气所居,二者先后天相资为用。它们的虚损能够影响元气及相火的平衡,脾胃更是相火、真水周流的中枢。


若脾胃亏损,首先出现的应是元气不能固摄、阴火乘脾的状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内伤热中证,以易于外感、身体虚弱,甚者肌肉中大热为特征。脾胃亏损的病理本质是气机升降失常、真水及相火周流不畅, “滞则病,息则死”,而升降失常中尤以清气不升、谷气下流的矛盾为重,故当取法甘温,以充盈元气、升举清阳,利用新生元气制约亢盛的相火,从而引火归元。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薯蓣丸均利用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甘温除热。其中薯蓣丸由于山药的固摄作用,更适合固摄元气,又能够驱邪、逐瘀,故适用范围更广。


肾虚为主的病理变化临床应用案例较多,以六味丸、八味丸及其类方应用为代表。《医方集解》释曰: “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山茱温肝逐风、涩精秘气; 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泽泻泄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惟附子、肉桂,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丸中,为补火之剂。”肾虚常伴有其他脏器的共同病变,故六味丸、八味丸有顾及他脏的类方,如兼顾肺的麦味地黄丸、兼顾肝的杞菊地黄丸等。


由于脾肾的虚损常常并见,选择补益的要点在临床上至关重要。此时应循薛己脾肾同治的思想,即病由后天起、由脾及肾者,补肾不如补脾; 而补脾不应,当取之肾,其目的仍是益火补土。脾肾能够相资,故脾肾均应顾及而又有侧重,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火归元的第二层次:阴阳虚损,兼有实邪

阴阳的虚损造成患者对于寒热的易感体质,易于感受六淫邪气,同时内伤于饮食七情又能致邪。此时邪盛正衰,治疗当标本兼顾,方能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实邪可有痰、瘀、湿、热、气等多种类型,本文着重论述水湿及火热二者。


元气不足而致水湿为病原因有二,其一,若阳虚不能气化,水停体内,泛滥为痰饮,此为肾虚水泛,其痰纯是清水,应补火; 其二,阴虚相火失制,煎灼水液沸腾泛滥而为痰饮,此为 “肾虚水沸”,其痰有重浊白沫,应滋水。此时相火虽旺,体内真阴亏损尚轻,故能成痰饮。若真阴亏损日甚,则引火归元当入第三层次。济生肾气丸由八味丸加牛膝、车前子组成,可引火归元、通利小便,主治肾阳虚水肿、痰饮咳喘等肾虚水泛证,亦可用于痛风、虚劳等症。而肾虚水沸者,轻者六味丸滋水,重者亦应加清热利水药,如知柏地黄丸。


元气不足亦能导致火热为患。相火受六淫内合、七情所动,亢盛妄行,此时相火实邪与真阴亏损构成了恶性循环,滋水已经不能解决相火和真阴之间的矛盾,需进一步加用清阴火的药物。其代表方知柏地黄丸为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苦寒泻火而成


此方使用指征有三: 一,腰背酸痛等肾虚症状,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二,渴热烦躁、小便短赤,用知母清热润燥; 三,阴囊潮湿,火热阴疮,用黄柏泻火坚阴。


引火归元的第三层次:阴阳极虚,格拒明显

当上述命门虚损更进一步,相火不能被元气制约而亢盛于上,日久煎熬阴津,而阴损及阳。此时阴阳虚损均达到极致,治疗既不能以大辛大热温阳而耗竭真水,亦不能苦寒清热而折伐虚阳。用药应阴中求阳、敦厚和平,代表方剂为引火汤。


引火汤为陈世铎《辨证录》所载治阴蛾的方剂。阴蛾表现为“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证,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入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入水中,即散化为水”。其治疗方剂用熟地黄三两,巴戟天,麦冬各一两,五味子二钱,茯苓五钱。


其方义与八味丸、麦味地黄丸相似,而由于阴亏较甚,故不取桂、附等辛热之品,而用温性的巴戟天引火下行。引火汤的适应症广泛,凡命门阴阳俱虚而阳浮于上、真阴耗伤严重者,如盗汗、口疮、咽痛、喘息等皆可应用。


引火汤的制方思路是注重阴阳亏损俱盛,均不能忽视。对此方的认识以李可老中医的思路最为经典。李可认为,此证龙雷之火(即相火)上燔有两个层面:“水浅不养龙”及“水寒不藏龙”。


龙雷之火(相火)和知柏地黄丸等所治疗的实火鉴别:一,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关节部其冷如冰;二,来势暴急,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三,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四,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误用苦寒直折则危;五,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引火归源是针对虚火上浮、火不归源而设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首见于《伤寒论》,其通脉四逆汤、四逆汤被后世认为是此法的具体应用。唐.王冰注释《内经.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方大义时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娲,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啖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应是本法之先河,至明代张景岳方首先明确提出“引火归源”,并娴熟运用。所谓引火归源,顾名思义,就是引虚浮之火,(亦称离源之火)归于本源。欲用此法,首先必须了解引火归源之火是什么火?它是的产生机制是什么?引火归源之源是指何处而言,引火归元的代表药物是什么?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在临床上正确而恰当的运用。

引火归源,临床上就必然有离源之火的见证。这个火,是指临床上的浮阳、浮火、虚火、阴火,也叫龙火;源,亦作元,主要指肾,因肾为阳气之根,阴火之宅,故本法又称“导龙入海”。而这种火为什么会离源呢?“源”又是指的哪里呢?综合历代医家古籍所载,本人认为,这种“源”当指命门。祖国医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火是推动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源动力。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曾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由此可见这种命门之火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而命门之火又赖真阴制约藏而不露,以行温洵之职,若真阴不足以制阳,则此火离源而起,升腾上炎,而成龙雷之火。所谓虚火者,因虚而致也;龙火者,水亏无所潜藏也;浮游之火、无根之火者下无真阴为引坠之根也,此诸火皆为肾水涸竭、真阴亏损所致。

那么,引火归源的代表药物又是什么呢?

鄙人认为首推肉桂,祥考“肉桂”一药,辛甘大热,入肺、脾、心、肾、胃诸经,为桂树之皮,厚而油多者佳,故又称油桂。有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之效,还有温通经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其浑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源。它是许多温中散寒大辛大热之药中善动的一味,其“引火归源”之说常见于明、清的医籍中,吴仪洛《本草从新》中称肉桂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源”。

就是说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若命门火衰,则阳气无根,而虚火上升,称为“浮火”或“虚阳”,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等证候,可用肉桂补下元真火,使浮火得以下降,是治疗肾的虚火上升的方法,即引火归源。正是由于肉桂具有“热而善动”的特点,才使它成为历代医家作为引火归源的常用药。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它只能作为反佐药使用,就是在大队滋阴壮水药中少佐肉桂几分(以现在的剂量不宜超过5克),用多了则失去引火归源之本义。引火归源是中医学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常用治法,而当此大任者只是一种用量极小的反佐药。

综上所述,肉桂之引火归源功能,是取其同气相求,甚者从之,引导离源之火下归于命门,而非取其温补之力,在用法上,引火归源是在滋阴药中用几分即可,而温补是于温补药中大剂迭进,前者为反佐,后者为君药,同一肉桂,用法迥异。

如何将引火归源用之于临床呢?

1、上热下寒证症见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松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可用肉桂、附子、熟地、五味子等药。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于肾,熟地、五味子补肾阴而收敛,使真火安于本宅而诸症自消。

2、肾不纳气证症见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面红足冷,咽干口燥,气不得续,汗出,舌红,脉细。此乃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治宜滋阴纳气,引火归源。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治之,其中肉桂即有引火归源之意。

3、戴阳证症见颧红如妆,呼吸急促,脉浮大虚或微细欲绝等危象。此为真寒格阳于外,阳气上越欲脱之危症也,治宜补元阳,敛浮阳,可在人参、附子、干姜之类益气回阳救急药物中加用肉桂,以降无根之火归于本源。

4、格阳证症见身虽热,却反喜衣被,口虽渴而不欲饮,手足虽躁动,但神态安静,脉虽洪大,但按无力等。此为阴盛格阳证,即内寒而外热。治宜于附子、干姜中加用肉桂以破其内之阴寒,引降浮热,通达内外。

5、心肾不交症见心悸不寐,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腰酸梦遗,舌红脉细数等。此为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寒温并用,使阴从阳化,水火交济,如交泰丸用少量肉桂与黄连配伍治之。

6、急骤喉痹证症见咽喉部肿痛多痰,此为虚寒阴火者,可于利咽化痰药物中加用肉桂,以降浮火。

7、复发性口疮症见口腔靡烂,时发时愈,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等,治宜滋阴补阳,引火归源,于大队滋阴养液药中少佐肉桂、附子以引火归源。

8、血症如血症论所述:“血家虛火, 又宜地黃湯, 加肉桂牛膝五味子龍骨, 以引導之。”此肉桂即引虚火归于本位之意也。

   本法所针对的病机乃阴虚不能涵阳,或阴盛迫阳上越,或阳虚不能固守本位,导致虚阳上浮,龙火上僭。凡伤寒、杂病,如病人禀赋虚寒,或劳倦、性欲过度,或误服寒凉等所致的肾火虚浮的假热证,即火不归源证,具体如内伤发热、头痛、眩晕、消渴、血证、阳痿、耳鸣、惊悸怔忡、失眠、淋证、癃闭、牙痛、咽痛、口舌生疮等,均适用于本法治疗。

愚每治此类病人,皆用此法而屡获良效,特别是虚火牙痛、口疮等更是随手奏效,对于口疮视病情所需肉桂曾用至12克,同时配以黄柏15克以清虚热、燥湿敛疮、效果极佳。引火归源之妙,在此尽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4-5-2 13:54 , Processed in 0.077667 second(s), 1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