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来丨在24℃里迎“小雪”,这些江南景韵会成追忆吗? 潮新闻 记者 朱平2023-11-22 18:32全网传播量52.5万 “小雪”秋渐浓的杭州街头 徐彦 摄 走在路上穿不住的厚外套,点单时手指情不自禁滑向的冰美式……这个无风略燥的午后,暖阳下,有多少人还记得,今天已是小雪? 今晚22时03分,我们迎来冬季第二个节气“小雪”。 虽然在江南,小雪并不意味着下雪,但《群芳谱》里:“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句的话意思还是有的。 立冬后,天气忽暖忽冷,一到小雪,暖阳便被收走,北风成了常客。强冷空气会频繁出现,人们也披上了厚实的冬衣,凛冽寒冬算是真正到来了,这是很多人印象里的江南小雪节气。 温暖如春的小雪天,虽然让人奇怪,倒也不是这几年的专属。 进入最佳观赏期的红枫 林云龙 摄 有风君发现,自古以来,在江南,农历十月出现小阳春不是罕事。古人把农历十月称之为孟冬、上冬,此时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天气,“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说的就是这个期间的天气特点。所以孟冬也有“小阳春”之称,只是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只是持续几天,有些则能持续半个月以上。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乾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你看,白居易笔下的《早冬》,哪有什么冬景,正是十月小阳春,初冬的暖阳让植物也错误感知了季节。 杭州北山街的“小雪天”景象 董旭明 摄 江南早冬的“春景”,不光让白居易沉醉,在其他诗人笔下也有精彩记录。 被视为北宋时期“脱口秀”名家的刘攽在《孟冬》中写道: “十月江南暑,居人尚葛衣。 秋花看不绝,沙鸟听忘归。 气郁愁成瘴,霜轻叹失威。 异方羁旅思,岁事每多违。” 他勾画的十月江南,仍能感受到暑意,人们还穿着葛布衣物,秋花盛开,美不胜收,鸟儿似乎忘却了归巢的方向。 虽说,“小阳春”在古时就有,但这几年缩水的冬日,确实让江南原本分明的四季模糊了边界,也让人念起以往小雪的冬日情趣。 村民正在制作冬菜 蔡俊 摄 小雪时节,江浙一带有腌寒菜的习俗,清代厉惕斋在《真州竹枝词》里便有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在南京有句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以备过冬食用。 而杭州人,这时已经开始腌制酱鸭、腊肉。天一冷就被“催”到杭州的金华于赛华师傅,在杭州吃货界颇有名气,他灌制的手工香肠每年都供不应求,早在半个月前,于师傅就“掐指”算到:22日,小雪前后,将迎来订单高峰。 古时,酿酒也多在小雪前后,因为秋收结束后,粮食相对富裕,在古代,饮酒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酒也是祭祀仪式的重要部分,属于礼的范畴。岁末是各种祭祀活动的高峰期,所以对酒的需求量很大,小雪酿酒也就相沿成习。在安吉,小雪时节酿制的酒被当地人称为“过年酒”。平湖一带,小雪前后酿酒储存称为“十月白”,长兴地区也有在小雪这天酿酒的习俗,称为“小雪酒” 和立冬吃饺子一样,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小雪还有吃糍粑的习俗。 游客和市民在制作糍粑 张建成 李云升 摄 糍粑,指的是将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食品。古代,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后来演变为人们的食品。也有说,在江南一带,人们用糯米制成像“城砖”一样的糍粑,在小雪这天食用,是为纪念伍子胥。 无论是何由来,在微寒的天气,卷起一团糍粑,在芝麻、砂糖里滚几圈,一口咬下去,软软糯糯,浓香蔓延,有一种把温暖吃进肚里的满足感。 随着冬日渐暖,不知这些带着仪式感的满足,是否会在某一日会成为一种追忆。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苏ICP备15013131号-2|苗木市场、湖州苗木、长兴苗木 ( 苏ICP备15013131号-2 )
GMT+8, 2024-9-15 20:18 , Processed in 0.076087 second(s), 14 queries .